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王海滨

《教育导报》
2022年第66期(总第3714期) 导报三版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是基于学生发展阶段性、连续性、渐进性构建学段有机衔接、全贯通的课程思政体系。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这拉开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序幕。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目前,全国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机构,使得高校、中小学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合作,没能真正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共同体。第二,大中小学缺乏丰富的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高校和城市中小学具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但在课程思政上几乎没有建立专门的资源库,而广大乡村地区信息资源普遍匮乏。第三,所在地区的红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绵阳市及周边地区有很好的革命教育基地,其中所蕴含的“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中有待深度融入。第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有效衔接。第五,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普遍缺乏学校领导和优秀教师的以身示范。第六,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缺乏科学系统的辐射机制。

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建立地方性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协同教育中心。如在绵阳师范学院建立绵阳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协同教育中心,作为全市大中小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协调机构和研究机构。该中心组织和颁布课程思政的相关课题,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形成理论成果后,进一步指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筹建设;定期召开会议,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等活动。同时,在高校、中学、小学成立课程思政协同教育分中心。

第二,建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资源信息库。开通网上信息平台,将马列主义经典、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文献,“四史”素材、革命影视资源、有关课程思政的经典教学案例以及体现民族精神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教育案例等收集于库中,供师生参观学习和教学研讨。

第三,建立地方性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研学教育基地。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课程研习基地为依托。大中小幼各级学校一方面建立学校自己校史馆、展览馆等作为本校的课程思政基地,另一方面可以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将附近的一些纪念馆、博物馆、红色基地、历史遗址作为本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基地。如绵阳市政府出台政策将两弹城、北川5 .12大地震纪念馆、王佑木纪念馆、杨雄和司马相如的读书台以及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等作为绵阳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研学基地,规定绵阳市大中小学必须组织学生去基地参与研学,感受革命精神和传统的苦读精神等。

第四,实施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螺旋式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和西方教学理论的结合。如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藏息相辅,多在附近开展研学旅行,教学中注重游戏和故事叙述;中学阶段的相关教学重视概念的阐述和逻辑推理,注重学生的切磋研磨和启发诱导;大学阶段注重学生的自求自得和质疑问难,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

第五,实施“一把手”讲党课制度和优秀课程思政教师宣讲制度。绵阳市大中小学的“一把手”应带头为本校师生讲党课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组织优秀学校领导和课程思政教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宣讲,发挥模范先锋和示范作用;实施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互相宣讲制度。

第六,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幼思政教育工作一体化辐射体系。可以采用三大辐射递进方式建构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其一,单位间辐射,即以高师院校为中心,辐射到校外的大中小学幼儿园、场馆基地、社区、家庭等;其二,部门间辐射。以高师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辐射到各个学院和研究机构,同时中小学以德育处为中心,辐射到其他部门和年级组;其三,学科课程间辐射。大中小学以思政课程为中心,辐射到各个其他学科课程。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师院校与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川教函〔2020〕597)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