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 着眼长远 ,走好幼小衔接“第一步”

■实习记者 王浚录

《教育导报》
2022年第67期(总第3715期) 导报三版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加强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幼儿园与小学如何更好地双向衔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一直是老师和家长们关注的问题。

近日,在“幼小衔接,金牛在行动——同频共振,双向奔赴”专题联合教研活动中,来自成都市石笋街小学和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的老师们以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为切入点展开了讨论。

幼小衔接,切勿“拔苗助长”

面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家长很容易陷入焦虑,误以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知识,“拔苗助长”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是,孩子不提前学习,进入小学就真的跟不上吗?

“以英语学习为例,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所谓的‘英语启蒙’,但是家长们或培训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孩子的发音不一定正确。我们还要先纠正这些孩子错误的发音,再去引导他们发正确的音,这个过程其实比教零基础的孩子更困难。”石笋街小学英语备课组组长毛珊表示,小学低段的英语教学都是以游戏化和情景化的设计为主,甚至在整个小学6年的英语教学要求都是要激发孩子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家长们不用对知识性的内容“操之过急”。

石笋街小学语文教师吴薇也提到,她在教一年级孩子时,发现有些孩子的拼音是零基础,还有一些孩子提前学过拼音,而这种学习是不规范的学习。“在拼音教学时,我发现零基础的孩子教起来很顺手,这部分孩子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学得很轻松、扎实。另外一部分孩子虽然提前学过,但他们的发音并不规范,书写也不标准,老师要耗时耗力来纠正,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吴薇班上有一些提前学过拼音的孩子,这部分知识对这些孩子来说是重复学习,他们上课时更容易骄傲自满。“这部分孩子丢失的不仅仅是对新知识的爱好、兴趣和好奇,还有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吴薇建议,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提前学习,而是为学习进行能力上的储备。比如观察能力,观察声母“ b”对应的插图就是一个小广播的形状,孩子们记住小广播,对“播”字的印象就会很深刻。“与其不规范地提前学拼音,不如有意识地储备学习拼音的能力。”吴薇说。

除了小学老师,机关三幼集团总园教务处主任李晶也经常感受到家长对于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过度焦虑。“虽然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机构,但面对幼小衔接期的儿童,都应当回归儿童的发展。”她认为,超前学习相当于人为地缩短了孩子的童年期。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游戏,通过游戏不断地积累感性经验,例如在生活中去建立数的概念、感知方位。这种相对抽象、间接的经验,对于孩子将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有益的准备。

学前教育重点在“打好基础”,而不是知识的提前介入,小学老师也会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衔接准备,从培养倾听与专注能力开始

从“让儿童准备”到“为儿童准备”,准备的不是知识技能,而是能力习惯。老师们认为,倾听能力与专注能力对小学生而言非常关键。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会对孩子的倾听与专注能力进行培养。机关三幼大班教师陈欢介绍,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给孩子们提供趣味性、故事性、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会问孩子刚刚听到了什么,以提高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和注意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日常游戏与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也会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提供更为复杂的拼图、棋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专注与倾听。同时,大班孩子更多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只有大家相互倾听对方意见和想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合作、完成任务。”机关三幼大班教师刘晓静补充道。活动后的分享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倾听能力的好时机,大家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想法、经验、遇到的问题分享给对方,在相互倾听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经验。

进入小学后,老师们也会在培养学生的倾听与专注能力上下功夫。“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孩子喜欢表达自己,但别人发言的时候,倾听却不够专注,或是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或是对老师的提问答非所问。这其实是倾听能力缺失和专注度不够的表现。”在吴薇看来,这部分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和帮助,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在幼小衔接中,吴薇非常看重儿童倾听能力与专注度的培养。石笋街小学语文教师李欣也认为:“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听的能力是第一位的。在学生的学习问题中,有很大部分都要归根于倾听习惯的培养没有做得足够好。”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与专注能力呢?李欣介绍,孩子进入小学后,首先,可以和幼儿园一样,带着孩子做游戏,比如询问他们“123567”里面的漏数。其次,在教学中,用语气语调、肢体语言来强调自己话语中的重点,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这些方法家长也可以借鉴。“我们会注意循序渐进,可能最开始会重复两遍、三遍,保证孩子们听清楚,到后来会慢慢减少重复的次数。”李欣说。

着眼细节,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儿童的入学准备是全面的准备,不仅要在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而且要发展儿童的身心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共同作用,影响着儿童的行为。

“在大班的幼小衔接中,我们会引导孩子提前了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让孩子提前熟悉小学生活,减少陌生感。我们还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日常交流等途径,建议家长在暑期开始引导孩子逐渐向小学过渡,按照小学的作息时间,在家里进行相应的活动。”刘晓静说。

毛珊的孩子在不久前也刚好经历了幼小衔接。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方法:“幼儿园和小学的作息时间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午睡时间,幼儿园有较长的午睡时间,而在小学,可能没有午睡时间,即便有也只是半小时左右。我比较早就开始了对孩子作息时间的调整,在6月便给孩子拟定了和小学类似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早点起来吃早饭,拉长活动时间,缩短午睡时间,晚上早点睡觉。”毛珊认为,良好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更利于保障孩子的学习质量,“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反而是我在幼小衔接中关注的重点。”

吴薇恰好任教一年级,她比较关注孩子们的午休等生活细节,“孩子们吃过午餐后,我会让他们拿出带来的小抱枕、小被子,趴在课桌上,安安静静地休息。大部分孩子都睡得很香,下午的学习状态很好。个别孩子刚开始睡的时候睡不着,我会告诉他们,可以闭上眼睛假睡,结果一会儿,他们也睡得很香。”

李欣也特别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细节。“我安排了值日生在上午第二节课、下午第二节课,或是体育课,音乐课后,一定要提醒孩子们去接水、喝水。”她表示,关注午睡、作息时间的适应调整,关注喝水习惯的培养,着手小小细节,着眼的却是儿童生命成长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幼小衔接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跋山涉水,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回归儿童,着眼长远。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要做的不过是回归常识、回归规律、回归理性、回归科学,回归对儿童最真诚的爱。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