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做准备 入学怀憧憬

■李宏龙 李明相

《教育导报》
2022年第70期(总第3718期) 导报二版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是一个较大的跨越期。这时,孩子既憧憬着未来的学习,又伴随着对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心理准备不足的焦虑,甚至会产生些许害怕上学的心理情绪。作为父母要充分发挥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对孩子心理调适和习惯培养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科学有序为小学生活做准备。

心理引导增期待

孩子进入一年级前,父母可以从“向往入学、情绪良好、积极锻炼和动作灵活”四个方面为孩子做好身心准备。可以阅读《无条件养育》《正面管教》等书籍,学习相关的育儿经验,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在日常亲子交流、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中有规划地训练孩子良好的心理,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 ABC情绪理论认为,要想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或情绪。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做情绪的主人。在亲子交流中引导孩子谈谈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焦虑,分享自己小学生活的情景,用孩子熟悉的事例,引导孩子形成安定、积极的情绪,让孩子获得成长的自豪感,建立起积极的入学心理期待,这样,入学后就能缓解初期因各种环境变化带来的畏难情绪。

习惯培养树信心

好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幼儿教育是保、教并重的教育,而小学教育侧重于知识学习,这就需要父母在培养孩子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事无巨细”,往往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着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能量。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必须有一份科学的制度规范他的思想言行。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根据家风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孩子的习惯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通过亲子游戏、参与实践活动等让孩子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诚实守信、知错就改。让孩子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乱说。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律和自信,也就会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亲其师,信其道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要更新观念,正面认识教师职业。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爱用老师的“权威”来唬孩子,当孩子不听话时就说让老师批评孩子,或者让老师处罚孩子,这无形中在孩子心里留下了老师很厉害,害怕老师的心理阴影。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父母要引导孩子感知师爱与父爱母爱是一样的,鼓励孩子相信老师。给孩子讲解老师无私帮助学生的事迹,让孩子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愿意和老师交往。

认可学校有向往

孩子即将进入一年级时,父母要给孩子讲解小学的美好生活和校园的美丽环境,激起孩子开启小学生活的热情。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参观即将就读的小学校园,给孩子讲解校园文化和学校有名的校友故事,让孩子感悟学校历史,提前熟悉校园生活。甚至还可以让孩子走进学校一二三年级进行结对联谊。从高年级孩子哪里了解小学生活的乐趣,听一听哥哥姐姐们的学习感悟与经验……让孩子体验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