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于漪》
董少校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ISBN:9787313237040
我所在的高密市立新中学组建了青年教师成长营,促进青年教师综合能力提高,我有幸以指导教师身份加入这个大家庭。成长营集体学习的第一本书就是《红烛于漪》。读完这部聚焦“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人物传记,我被于漪的教育思想和事迹精神所折服。《红烛于漪》值得所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真阅读。在书里,老师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于漪教文育人、正面教育、因材施教和推进教师成长的理念与做法,为自己的教学生涯立下一个标杆,找到一座前行的灯塔。
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文育人。她认为,学科教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做教师,不仅要重视在学生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更要播撒做人的良种,以教师的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几十年来,于漪老师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倾注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倾注于学校管理与学科教学,倾注于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于漪的主张和做法启发老师们,应抛弃那些只注重成绩而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行为,为国家培养真正的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在于漪心目中,教育根植于爱,爱是她一生教育实践的灵魂,也是她教育思想的鲜明品格。于漪说:“学生的事无需喋喋不休,动辄下禁止令,管头管脚。放下架子和他们交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在关键处引导,坚持正面教育,学生隐藏的潜力就变成了发展的现实。”回看当下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管是班规班约的制定还是日常的班级管理,多见的是不准、不得、不要、严禁等否定言行的引导。心理学中有个原理,人的潜意识往往不接收否定词,接收到的恰恰是否定词后面的内容。于漪的正面教育观念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引作用。
因材施教是于漪的教学常态,她认为,爱学生有一种表现就是耐心。因为心里装着爱,所以她能包容学生的不足,走进其内心,根据个人特点去耐心辅导,帮助其改进提高。她曾说:“面对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假如老师劈头盖脸一顿责骂,对其个人喜好不闻不问,那学生很可能破罐子破摔,对作文越发望而却步,形成恶性循环。”不少人内心深处是在用一把尺子量学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于漪引导学生写作文的事例,对于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教,是一个好的范例。
于漪曾做了10年校长,她花大量精力培养教师,特别是培养青年教师。她认为,“学校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校长应该是培养教师,尤其是培养青年教师的第一责任人。”
她主张学校应成为现代意义的学习型组织,创设空间,让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让教师才能得到施展。我所在的学校建成了“于漪书坊”,为老师们提供读书的专门场所,青年教师成长营把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相融合,引领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困惑中学习、在研讨中反思、在领悟中创新,可谓对于漪主张的一种回应。
《红烛于漪》讲述的于漪教育思想以及“忠诚、坚毅、仁爱、担当”的红烛精神,相信会激励更多教师像于漪一样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