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教育导报》
2022年第80期(总第3728期) 导报二版

创新联合体的成立,让双方联合研究的领域,从解决短期技术问题转变为解决长远“卡脖子”难题。

对于这种变化,企业对此也深有同感。两年来,创新联合体依托已建设的6个国际一流联合创新中心和5个联合创新团队,在勘探应用前沿、开发技术前沿、钻井前沿、改造技术前沿等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科研人才 联合培养共建“蓄水池”

“虽然以前也常去油田开展科研任务,但从没有像这样一呆就是两年。”创新联合体成立两个月后,项目一主要研究人员、西南石油大学教师马兵山就被选派到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至今仍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

杨兆中说,以前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工作者,虽有合作交流,但由于地理空间距离等原因,科研合作缺乏深度,产学研用合作很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融合体。

为破解科研人才“孤立培育”的难题,创新联合体采取人才流动政策,实行企校人员充分流动,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制度,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

创新联合体以研究生联合培养为纽带,结成人才培养联合体,通过“联合招收、联合培育、联合考核、联合使用”的方式,形成产学研用一体推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两年来,创新联合体已共同培养550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和科研助理,成为校企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集聚地和“蓄水池”,为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支撑。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