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体三面”思政育人新格局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 李阳

《教育导报》
2022年第80期(总第3728期) 导报三版

传统思政课堂的“小课堂”和课程思政的“大课堂”构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但不管是“小课堂”还是“大课堂”都存在一定问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多为教材本身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贴合度不高,无法与专业课实现有效协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程思政尽管取得不错成效,涌现了一批重要建设成果,但是也出现浮于表面、方式生硬、案例雷同等问题,仅依靠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还不够系统、课程之间协同效应还不够突出。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深入创新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成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答题”。笔者认为,要答好这道题,就要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将思政课程和专业相结合,探索课程、专业、思政课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即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思政课程一体三面的立体式、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专业思政,这既是高校为党、为国育新人、培良才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升级跃迁的必然选择;既是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使命担当,也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时代召唤。

要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思政课程一体三面的思想教育育人新格局,就要关照现实。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学生的思维发育以及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结合时政热点话题,以专业知识体系为问题导向,促进学生进行思政问题的自我思考,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理论性、严谨性和现实性,更要体现出国家意志、政治要求和教育目的。此外,要深挖专业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专业思政的元素库,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确保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要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思政课程一体三面的思想教育育人新格局,就要追溯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的背后可能是一次撕心裂肺的痛苦别离,可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往事并不如烟,历史映照现实,深挖红色历史背后的思政元素,把这些红色素材、红色基因融入进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挖掘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灌输式教育和浸润式教育相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路径。

要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思政课程一体三面的思想教育育人新格局,就要付诸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找准教学突破口,利用专业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切入点,真正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更有高度、更接地气。通过专业实践,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解决学生在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的问题,在有滋有味、回味无穷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

一个专业涉及多门课程,每门课都需要聚焦到专业总育人特征上,形成基于专业特色的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如果说课程思政主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效果欠佳等问题,那么专业思政主要是解决专业课之间存在的“各自为政”“杂乱无章”的问题。因此,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思政课程一体三面的育人新格局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大思政课”,实现协同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