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王蕾

《教育导报》
2022年第87期(总第3735期) 导报三版

心理学上有一个“镜中我”概念,孩子的心智发展不成熟,他对自我的认识,就取决于父母对他的态度、评价。内心强大的孩子,是父母这面“镜子”映照出了他的底气。父母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认同孩子,孩子才能放下别人的眼光,坦然做自己,即使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也依然活得强大而自信。

午睡起来,陡然看见“闷葫芦”的孩子爸发了朋友圈。心下一惊:什么事?

一张“抽象派”的国画大公鸡映入眼帘,配文“学了三天,画了只 Q版大公鸡。”语气里颇有些沾沾自喜。

这幅画,我和孩子都不太满意。

上午,孩子从国画班放学,我本想看看他的画,谁知孩子一反常态,直接把画揉成一团扔到了垃圾箱。

“扔了干嘛?”我问。

他嘟囔道:“我画错了,最后一笔错了,整张都废了。

打开手机,看了老师发的孩子们的画。开始有针对性地给他讲方法:“要观察好了,想好了再动笔。”“要注意先后顺序。”“要考虑画面整体布局。”……絮絮叨叨,一本正经,自认为自己既有方法,又有耐心。

午饭时,孩子仍是打不起精神,有点“蔫”。当他提出不想去学国画了。我本想安慰他的话都变成了气恼。

“不能放弃!明明开始是你自己提出喜欢国画,想去学的呀!”遂又讲了一堆不能半途而废,不能朝令夕改等道理,最后又打了一通感情牌“在学校美术老师都说你有国画的天分呢!怎么?这十多年发现的唯一天分你都要扼杀了?这不是你的风格哦!”

孩子没有说话,但心里并没有认同我所说的。知子莫若母,他的那点小心思,我一眼就能看穿。可还能有什么办法让他“回心转意”?管得住人,管不住心。

下午上完课,在车上说起他爸发朋友圈的事。孩子也一下来了好奇心,问:“我爸发的什么呀?”因为正在开车,我就让他自己看。

孩子看完没有说话,我透过后视镜暗暗地观察着他,一眼瞧见他眸子的光以及脸上若隐若现的羞涩笑意。那一刻我意识到,任何的道理、语言都显得多余。

画得好不好,现在画得好不好,和其他小朋友比起来画得好不好,真的那么重要吗?

没有人会怀疑父母爱子,但真心的爱又何必那么多横向、纵向的比较?何必那么多指指点点似的“大道理”?孩子虽小,但也分得清什么是真心欣赏,什么是“别有用心”。

第二天,孩子欣欣然去画画了。

孩子在最亲近的人眼中定位自己的模样,我们眼中的欣赏、真诚,是滋养孩子的光。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