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过渡,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良好习惯、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疫情后的线下开学第一周,记者走进四川省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园(校)——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幼儿园、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
在与各位园长、校长的沟通中发现,“家长焦虑难治理”是两个学段衔接工作中都面临的问题。如何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是许多家长焦虑的难题。抱着“有备而无患”的心理,“提前学”成了学前幼儿家长的普遍选择。这也给科学的幼小衔接带来了揠苗助长的隐患。
■ 记者 马晓冰
零起点入学,孩子落后怎么办?
“幼小衔接6岁再做就来不及了!”
“家长越早规划,孩子就会越受益。想让孩子到了一年级,成绩能够一路领跑,全套学科知识少不了。”
“一年级学霸必备:拼音王炸资料包、控笔练字突击课、编程、美术启蒙班……”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市面上各种各样“幼小衔接班”“幼小衔接课”的宣传重点。教育内容涉及拼音、识字、计算等课程,以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为主,并有专门的《幼小衔接测试卷》检测儿童学习成效,用考试和分数作为评价手段和标准,让家长看得到“学习成果”。
对此,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鄢超云提醒:“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什么能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认多少字、做多少数学题、读多少唐诗吗?不是。儿童所表现出的学习兴趣、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等等学习品质,远比知识技能本身更加重要。”而现实中,往往因为过早地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让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损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早在2018年7月,教育部就曾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开展以纠正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方式、要求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严禁各类教育机构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等名义对学龄前幼儿进行学科类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工作。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规范管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
早教不好,人人都知道,但人人都在教。四川天府新区美岸幼儿园园长王敏提到,曾在幼儿园内看到一位幼师因为孩子升学而提前预习小学课本的场景。她感慨道:“老师尚不能排除焦虑的干扰、坚持科学的方法,何况普通家长呢?”
禁而不止,家长焦虑难消除
种子从发芽、开花到结果,自有其规律与过程,幼儿的成长发育也是一样,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其适合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急于灌输学科知识就如给种子催熟般,难以结出好果。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华爱华曾表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动作思维和形象表征思维阶段。在幼儿园,应该让孩子充分游戏,去体验、去感知,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这是一个准备的过程,而不是提前学习的过程。”
而与孩子学习特点和规律相悖,近年来,多次被明令禁止的“提前学”仍成为许多家长绕不开的选择。
“我也知道让孩子提前学这么多,并不一定科学,但是和他同龄的孩子都在上,我害怕他上小学以后跟不上。”一年级孩子家长王春丽说,“我也没期望他能赢过别人,但至少不能让他落后。”竞争压力下的焦虑心理是压倒许多家长理性选择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很担心如果没有提前学,到时候学得慢,老师不喜欢她,孩子以后可能会越来越自卑。”吴橙作为一位“90后”宝妈表示,自己曾纠结了很久要不要送孩子去提前上课,最后还是让孩子专门学了拼音、写字才安心。
“为什么要求零起点的入学?”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校长董先惠指出,“幼儿看似在机构提前学过了知识,但很多情况下,他们接受的都是不准确、不专业的教学。这类孩子会出现拼音发音不标准、写字姿势不正确的情况,课堂上重新学,因为对学的内容没有了新鲜感,加上养成了习惯,纠正更加困难。”相信学校,相信专业的力量是董先惠给家长们的建议,切莫病急乱投医。
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教授郭力平也指出:“尽管幼儿短期之内掌握了一些分科知识,但填鸭式的学习并不足以支持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难以奠定一个会学习的人的基本素养。国内外众多研究已经证实,分科准备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还会降低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如果家长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各学科的知识准备,是短视且有害的。”
如何做准备,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零起点入学不等于零准备入学,除了给孩子报辅导班,家长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
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理念,回归儿童立场,根据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不过于强求。进入小学,孩子面临的不仅是学习方面的变化,还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校园环境以及作息习惯等等方面的变化。帮助孩子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需要家长、老师真正从儿童处境出发,满足儿童需求,做全面的准备。
其中,心理准备不可或缺。对小学充满憧憬的孩子和害怕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在适应程度、学习能力等等方面都会表现出很大差异。中国家庭教育研究院首批特聘讲师王永华建议家长从“不输在起跑线上”转变为“不伤在起跑线上”。先消除自己的紧张感,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带孩子参观小学,有意识地引发孩子对小学的好奇;多做正面描述,让孩子对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孩子不是缩小了的大人,家长应用适合孩子的方式为其生命成长提供支持。
游戏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家长需要重视生活和游戏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的独特价值。“孩子们正在玩的,可能是浮力,可能是摩擦力,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些概念,但却在实践这些原理,同时积累了很多感性经验。”与预设好目标的课堂教学不同,华爱华认为,游戏充满了不确定性,孩子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困难,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获得的创造能力、培养出的思考能力会让孩子在后期的学习中更有后劲。
“儿童期(6岁前)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王永华指出,培养习惯也是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生活准备方面,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按时起居的作息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部分生活自理的习惯等;在身心准备方面,和孩子一起养成持续运动的习惯等;在社会准备方面,要增强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矩和约定的习惯、训练礼貌交往的习惯等;在学习准备方面,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次做好一件事的专注习惯、制订计划并实施的习惯等。通过循序渐进、习惯养成的方法,给孩子足够的实践与空间来过渡,才是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绕不开的选择。
导读
家校园如何在幼小衔接中携手前行,助力孩子顺利过渡,详见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