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幸福成长的心理魔法

李玲

《教育导报》
2022年第90期(总第3738期) 导报二版

下班“鸡娃”还不如上班工作,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作为老师,也是家长,我很理解家长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家长们可曾想过,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是不是先要从家长自身找一找?

假期里,学习了维尼老师的《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长的心理魔法》,颇有感触,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几年读到这本书,也许对自己养育孩子,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不过“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书里说,育儿不是简单的事情,它考量的是父母的心理、智慧。很多人也许在职场上很成功,但是在家里却动辄发火,打骂孩子,心态不平和,育儿方法简单、粗暴、生硬、不灵活,缺乏智慧。家庭教育就是一场“修行”,看起来是为了教育孩子,实则需要提升的是家长自己。

那么,如何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长呢?

人本主义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提倡接纳、共情。对于孩子的问题,愤慨、问责、追责、指责,会让家长和孩子心不静,难以理性,孩子也不愿意合作;而先理解孩子,从而能接纳孩子,大家都静下来,然后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接纳”孩子,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

理解孩子,更容易接纳孩子。孩子的有些错误其实是很正常的体验过程,孩子犯错不过是人之常情,有些是有内在原因的,需要家长找原因、想办法去帮助孩子;有些问题则可能是家长造成的,需要改变的是家长。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的是接纳孩子,去找原因、想办法,而不是追责、指责孩子。育儿先育己,育儿是门学问,家长自己也需要成长。比如,家长需要学习情绪管理、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等。

在与孩子相处时,学会“共情”也显得尤为重要。“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理解对方。父母只有理解孩子,改变认知,才能减少愤怒,要想读懂孩子,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此外,父母还要重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接纳孩子。

行为主义心理学有一个方法:通过结果影响人的行为。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养育中却能广泛地应用。借助它,父母可以理解孩子行为形成的原因,也可以用结果来说服孩子,还可以用鼓励、批评、奖励来改善孩子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幼儿,对于倔强、逆反的孩子,讲道理可能不如让孩子自己体验行为结果的效果好。

父母不去过多地限制孩子,学会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好商量,那么,孩子也会好商量,用平和的方式能够达到他的目的,他也就没有必要发脾气了;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学会给孩子更多的自主、自由和尊重,那么,孩子就没有必要逆反了。父母多去鼓励孩子,不惩罚、少批评,孩子也就没有必要撒谎了。……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要善于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人在情绪失去控制时大都是不理智的。儒家认为“静能生慧”,可见,教育孩子,心静多么重要。如果父母能经常反省自己,放下执著,多理解孩子,改变自己的认知,就会慢慢变得平和。心静了,父母本身具有的智慧也会自然显现;情绪调节好了,局面就不会失控了。

一个亲密的、不逆反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有效前提。父母学会用认知疗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多去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顺应孩子的心理去养育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有了信任之后,自然会配合,这时,父母再去适时适当地教育、引导孩子,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长。

作为父母,要多看书,多和有智慧的父母交流,改变自己的认知,正确看待孩子的问题,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和孩子一起幸福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