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融创学习的课堂实践“盛会”

■本报记者 张玥 王浚录 文/图

《教育导报》
2022年第95期(总第3743期) 导报三版

10月21日,成都树德中学第36届教育教学研讨会暨树德中学教育集团主题活动在光华校区举行。

本届研讨会以“灵魂卓越与融创学习”为主题。近年来,树德中学将“整全育人”理念贯穿在学科课堂教学以及各种教育活动中,积极探索“整全课堂”实践,强调“深”课堂、“融”课堂与“动”课堂,以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为载体,坚持整体性、全面性和完整周期性,有效达成情智融生,学科、跨学科及五育的融合,以及理(理解)、创(创生)融通。

◆美育课堂的“同课异构”

从《千里江山图》学什么?

美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提升人审美素养、道德情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如何在高中阶段将美育教学中的美术课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研讨会上,成都七中美术教师陈老师与树德中学美术教师李怡然通过两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提供了新思路。

成都七中美术教师陈老师以“寻美”为题,通过“自信中寻美”“传承中寻美”“问候中寻美”“想象中寻美”“经典中寻美”“神秘中寻美”六个部分,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千里江山图》等艺术作品的绘画材料、构图美学、审美价值,及其背后文化内涵。

“自信中寻美”,《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年仅18岁绘制了这幅名画。陈老师以此教育学生:一方面,王希孟具有过人的绘画、审美天赋;另一方面,王希孟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引起高中生的共鸣。

“传承中寻美”“问候中寻美”和“经典中寻美”,为学生展示成都七中颇具古风的录取通知书以及古代书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内涵,及如何应用到现代,予人以美的感受。

“想象中寻美”,陈老师展示该校的特色岩彩画课程,带领学生在研磨蓝铜矿中认识色彩,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思考不同材料都能提炼出哪些色彩;“神秘中寻美”,陈老师展示了一幅“神秘”的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程中所传授的知识,分析其中内容,猜测它的美学内涵。

陈老师的美术课重在“言情说理”,以美术作品为切口引导学生思考美学、甚至人生的哲理。而来自成都树德中学的李怡然则重在“授业传技”,她通过舞蹈剧《只此青绿》和画作《千里江山图》,向学生讲解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用软陶泥制作风景画,亲自体会艺术作品的色彩情韵。

李怡然以2022年春晚舞蹈剧《只此青绿》开场,引出了这堂课的“主人公”——《千里江山图》。而后她用小游戏“听乐看色”,让学生们为不同的协奏曲搭配,表达作品情感的配色,最终深化主题,“色彩是富有情感的。”

接下来,李怡然讲解了色彩的三要素以及影响色彩变化的要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美术作品的色彩构成,感受艺术家的情感,学习美术鉴赏方法,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最后,带领同学们“亲自上阵”,用软陶拼接出自己心中最美的画作。

◆思政课堂的“同课异构”

如何认识家国情怀?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理解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树德中学政治教师熊夏与石室中学政治教师袁艺菊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解法。

成都树德中学政治教师熊夏“一例到底”,以中华爱国诗词作为导入,设计三个议题式活动,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上课铃响起,熊夏以品味中华诗词文化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体会中华爱国主义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课堂教学始于感性体验。

随后,熊夏展示了中国3年抗疫历程中的举措,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疫情事关民生、更事关国家方方面面的具体利益。学生在课堂探索中逐渐理解国家利益的含义。

“为什么我们的抗疫举措能取得实效?”熊夏发问。

“因为我们的抗疫举措是为人民考虑的,维护好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学生结合自身体会纷纷回答。

熊夏由小到大、总结演绎,总结出“人民利益的维护离不开国家的保障,需要依靠国家的力量”的主题。

最后,熊夏用抗疫诗歌创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今后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认同素养,升华本课主题,“只有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我们心怀家国,最终方能行远!”

成都石室中学政治教师袁艺菊的课堂,她首先用一段“中国近代史”的视频,带领学生感受建国的艰辛,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随后,袁艺菊分别通过展示国庆庆典、“国”字的演变过程、撤侨事件,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的外延,分析国家核心利益的内容,掌握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从而树立起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你的梦想多么宏伟或渺小,只要你能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能够为中国梦助力。”末尾,袁艺菊引导学生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白强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奋斗。

◆专家点评

融创学习,整全育人的课堂实践

“融创学习既强调人在学习中明白知识的意义,富有思想的智慧,又要修炼出卓越的灵魂,二者彼此成全。”树德中学副校长张翼认为,教师应做成长型教师,方能纵深推进融创学习实践。

张翼解读:融创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学科内的深度融创、跨学科的融创、跨五育的融创、跨时空的融创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融创。融创学习既强调人在学习中要明白知识的意义,又要修炼出卓越的灵魂,二者彼此成全。

这4节公开课尽管学科不同,形式不同,但均做到了将“整全育人”理念贯穿在学科课堂上,实现了从课堂到课程设计的“融创”。

针对两节美术课堂,成都市美术教研员辜敏总结道: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千里江山图》为载体,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平远”“深远”“高远”三种空间表现手法,让学生理解了中国山水画通过散点透视法,将场面宏大的大好河山浓缩于手卷之中的奥秘,启发了学生对美学思考。

她说,两位老师的美术课堂都是典型的“融”课堂。陈老师的课堂融情于画,将人生和美学哲理蕴含在了美术教学中;李怡然的课堂是将音乐和美术,两门美育课程进行了生动的联动,这是一种颇具前瞻性的授课模式。“这样的课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体现了‘艺术更应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辜敏说。

针对思政课堂的“同课异构”,成都市教科院政治教研员吴登良评价,两位老师的教学实现了文学与政治的跨学科融合、知情意信行的融合、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融合。

吴登良认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大都是以知识演绎为主线来教学,而这两位老师都在力求突破传统,实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比如用学生抗疫生活体验做基础来推演,究竟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着怎样一致性和高度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利益看似抽象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

成都树德中学政治教师欧丽君听课后深有感触:“家国关系的融合和统一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的抗疫举措举例,让这个高度抽象概念落地。这种由小到大归纳总结演绎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主动感受、领悟到知识,而不只是被动地输入知识。”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