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里的青春

■赖红菊

《教育导报》
2022年第95期(总第3743期) 导报四版

青春不在时,回忆凝结在每一处细细密密的皱纹里。转眼间,在富顺师范学校校园度过的流金岁月已经远去20多年了。我最美的青春年华、最多姿多彩的梦想都被镌刻在那些年、那些往事里。直至如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依然被我牢牢记住并认真践行。

20多年前,收到富顺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教师的光荣与梦想就定格在了这份录取通知书上。我的那份麻布口袋简单的行囊里,珍贵的通知书放在里层又里层,生怕长了翅膀“飞”出了口袋。走进校园,我觉得自己像从一座只有树的山来到了山水如画的大公园,才发现原来学习生活可以如此稀奇古怪,如此有意思。于是,在各科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即使走入了迷路一般的花园,我也尽情地挥洒着当年无穷的青春与汗水。

在那里,我第一次看见书的宝库,在图书馆无数次大量的借阅和学习之后,当处女作《学会微笑》发表在《教育导报》副刊,竟然收到了第一笔稿费,而且是“高昂”的50元(那时候读师范每人可以有生活费每月30元)。当语文老师吴文林带我到收发室领取稿费单的时候,收发室的阿姨笑着说:“小姑娘,好厉害!”那一刻,我沾沾自喜,更加痴迷阅读与写作,尽管后来的稿费很少,甚至投出去的稿件石沉大海,依旧没能阻挡闪耀的青春激情,尤其是加入富顺师范“春芽文学社”后的青葱岁月里,与更多的高手接触,我对文字的自信与痴迷与日俱增,文学梦想就在那些古老的树下生根、发芽。

自以为字还写得不错,后来在书法老师缪建飞的指引下,才真正知道什么叫“书法”。他屋子的四壁全张贴着他的书法作品,中间一张大桌子上的墨缸特别显眼,墙壁上挂着几十支大大小小的毛笔,让我们大开眼界。在书法社里,爱好者们不满足于上课的几十分钟书写,就趁着夜色钻到老师屋子里去练习,男同学们围着老师一起书写到半夜。

还记得那时每天晚自习后雷打不动的“每日一活动”。每组每个人轮流主持,花样百出的各种活动的确历练了那些懵懂学子。记得每次大考之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是看书的身影;记得临近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每天的“上台试讲”从不间断,每个小组每个人都提着小板凳来到女生宿舍楼下的树林里,墙壁上的小黑板面前全是“准老师”的身影。

第一次知道还有“种植课”。在我们班的那块自留地里,代云先老师带着大家种下了豌豆和胡豆等,几个月后的期末,大家一起分享劳动果实“胡豆和嫩豌豆”;第一次在美术老师刘通的“放纵下”去三道拐画画,同学们拿着画板飞跑了无数道拐,最终一下午还是一张白纸(美其名曰“抽象画”),但沱江边上的风景从此在我们心里扎下了根;第一次升旗仪式在大庭广众下演讲;第一次为师范刚进校的学弟学妹们上书法课;第一次收到情书后被吓得哭倒在闺蜜肩膀上……

还有无数次去附近西湖旁边山上的富顺县图书馆,一百多级的石阶坚固如昔,上面的青苔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春。那些年的时光就这样迷失在图书馆的新旧书籍里,我也常常跑到西湖边的二手书摊上“淘书”,1元钱5本的、5毛钱一本的,还有按斤称的,那些让人意外惊喜的“宝贝”被我保存到如今,就像依然存留在心灵最深处的帧帧回忆。

记忆里的青春往事如风,师范校园里的那些青春更让人留恋。岁月匆匆流逝,如今回想,感谢那些火热拼搏的日子,感谢遇见那些志同道合的同路追梦人,感谢从没有放弃初心与梦想的自己!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