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孩子重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去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家庭氛围?”近日,马渝根教授家庭教育年度系列讲座第八讲《孩子成长真正的“起跑线”——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继续以做明智的家长为核心,围绕家庭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家长更全面、更深刻地对家庭教育进行再认识。
本报记者 张文博
好的家庭关系需要“善学”
孩子的成长呼唤父母一起成长
在最近的咨询和调研中,马渝根发现父母在改变了沟通方式,改善了亲子关系后,孩子无论是学习上、情绪上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时间一长,孩子的老毛病容易反复,新问题层出不穷,父母面临这种情况,感到束手无策,呈现出明显的自我无助感。
针对这种情况,马渝根指出,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指出问题,孩子听懂了、改了,这是结构性的、对应式的、程序性的家庭教育方式,好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更深层的家庭教育是整体性的,需要父母更全面、更深刻地对家庭教育进行再认识。
俗话说,养人要养心。在马渝根看来,养育孩子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养,更是心理上的育,因此,家庭生态环境对孩子的自我成长,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生态环境的核心是什么?马渝根认为,一是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礼立信”;二是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社会价值体系,深深地影响着家庭中的父母,比如父母怎么看待和评价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传承与发展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家庭文化生态环境的核心。同样,这些看不见的家庭评判模式,家庭氛围,父母的期待交织在一起,也在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孩子在听到、看到、感受到之后,将其内化到自我之中,形成了自己内心中的评判的模式:我应该是什么人,我能够成为一个什么人,我的期待是什么?
“孩子的成长是迅速的,我们的家长呢?”马渝根谈到,现实生活中,部分家庭不但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反而滞后于孩子的成长。“亲子之间出现冲突和疏离,我们常常都怪孩子,从来没有反思过家庭生态环境健康吗?家庭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了吗?”
尽管很多家长听了一系列讲座,学了很多正确的道理,但从来没想过让孩子敞开心扉谈一谈,听一听孩子那些触动人心的话:我知道妈妈爱我,我也很爱妈妈,但是,很多对我的指责都不是真实的,她并不了解我是怎么想的,我说了以后她也不相信我。……“我们的家长无论从价值体系的改变,还是从认知,都滞后于孩子的变化与成长,这是当前家庭教育,包括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马渝根说,孩子的成长呼唤父母一起成长,同时也渴望父母必须成长。
好的家庭氛围需要“善言”
富有爱意的父母让孩子受益终生
家庭是一首无言之歌,每个家庭成员随着这首歌在音符上跳舞,营造着不同家庭氛围。把家庭比作土壤的话,家庭氛围就是空气和水,虽然无形,但对孩子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在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马渝根回忆起童年时期一个让他难忘的画面。有一次,他去一个同学家还书,推开门之后,他远远看见,客厅里一盏烛光旁围坐着5个孩子,父亲手里拿着一本书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并没有因为家里来了人而分神。此情此景,让马渝根幼小的心里产生一种感觉,这种阅读的氛围就是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一种精神的感染力。
“不同的家庭氛围带给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渝根谈到,家庭犹如一个小社会,家庭生活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看得见的都是繁琐细碎的家庭生活杂事,通过这些明面上的琐事能够知道家庭里发生的一些问题;但任何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伤脑筋的事,而这些隐私和伤脑筋的事,就像水下的冰山,虽然心知肚明,但几乎不交流。
这些秘密有大有小藏于内心之中,没有解决的会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示出来,如果一个家庭对这些问题的评判是谨慎的,那么每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秘密必将守口如瓶,家庭里一定会形成沉默的氛围。“大家可以想象,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很难敞开心扉,很难体验到真实的自我,背负着沉重的家庭秘密和自身秘密。”马渝根说。
还有的问题家庭,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感受不到关爱,格格不入甚至交流困难,孩子在家里缺乏生气,表情冷漠,无话可说,一出去马上就变了样,有说有笑,高高兴兴。“你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家里的家庭氛围是什么样的吗?”马渝根询问在座父母,如果感受到这种情况应该立刻警觉起来,因为好的家庭关系需要善学,好的家庭氛围需要善言,好的家庭环境需要善行。
在马渝根看来,在一个和谐、开放、通融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能够敞开心扉,自由倾诉,理解接纳,感受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关爱,就会形成一个真诚的、富有爱意的良好家庭氛围,孩子即使犯了错误,出现什么问题,也不至于影响到他的自我形成和人格发展。
好的家庭环境需要“善行”
新环境让孩子的成长自然发生
在谈到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时,马渝根借用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话:所谓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够把自己的愿景和组织愿景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愿意为实现愿景去努力,投身其间,不断探索,不断踏踏实实地工作,这就是管理。
“我们营造的家庭生态环境,要让成长可以发生,就像当孩子还在蹒跚学步时,为他提供安全的场所,自发探索的条件,在意他,保护他的自尊,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学习的自主性,包容孩子的不完整。”因此,马渝根建议想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就要不断调整对孩子的关注点,想问题的角度,以及精心设计新环境——
第一,要营造新的文化和精神环境。在一个家庭中,夫如山,妻如水,夫妻关系和睦,孩子必然温厚良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肯花时间陪伴孩子,很多调查都说明了这一点,作为父母偷不得懒,不能老想着工作和打牌。陪伴,意味着父母能够和孩子共同成长,不断改变自己,调整心态,拥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都是强大而优秀的。
第二,营造的环境应该是宽松和谐的。在此,马渝根请父母注意,宽松是通融的,不是刻板的,它不仅意味着面对问题认真对待,同时父母要激发孩子自己的潜能,找出改变的途径。在家里,孩子感受得到关爱,乐于倾听和交谈,能够走进父母的内心,父母也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可以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依恋,也能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自己的痛苦困惑。
第三,要营造充满活力的环境。家庭有爱,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必然焕发无限生机和活力。每个家庭成员真诚交流,共同分享彼此处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孩子才真正能够形成自我掌控感,才能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日常生活管理的习惯,刻苦勤奋的习惯,以及与人相处的同理心。
第四,新的环境应该是祥和宁静的。在此,马渝根特别提到青春期孩子的学习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希望自己能够专注地做自己的事,而不是被别人控制,如果在学习上出现问题,父母应该及时和孩子进行交流,让他意识到问题,自己做出改变,尽量少受父母的干扰。
最后,家庭应该营造一个尊重与保护孩子自我价值的环境。父母是营造积极氛围的主体,父母的改变与自我的修养,在影响孩子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我价值。
问答时间
Q:孩子的父亲不善言辞又经常出差,家里基本上都是我在管理和教育孩子,经常感到身心疲惫,请问怎么让孩子的父亲主动加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马渝根:这是很多家庭所面临的具体现象。
首先,作为父亲要有把陪伴孩子摆在第一位的自我意识,在家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孩子,审视孩子目前的现状,以及孩子内心对他自己怎么看,对待学习是什么态度等等。
其次,切忌在有限的时间里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比如迟到了几次?学习怎么不上进?要看到这些错误的背后,孩子遇到什么困难?他在回避什么?他喜欢什么?他的优势在哪里?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最后,父亲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他喜欢的地方,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平时父亲了解到的信息要么是母亲提供的,要么是老师提供的,这些信息带有他人的主观性,在客观采纳的基础上,父亲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Q:孩子现在初三,升学的压力较大,我和他爸爸都努力想让他轻松一点,又担心这样会不会本末倒置,请问怎么能够支持到孩子?
马渝根:面临初三的压力,孩子的能力、状态肯定会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产生了负面情绪,家长要特别细心,一定要及时发现和了解。
父母要了解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压力?如果是担心考不好以后会怎样,父母就要引导他以成长的思维,积极的思维来看待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如果压力来自于孩子不够自信,父母要引导孩子意识到人无完人,过去可能有些不足,但是要相信自己,只要愿意去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父母要点燃孩子的信心和决心,挖掘他的动力和潜能。
如果压力来自计划和目标太高,父母要引导孩子从基础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断重复,不要把计划定得太大,目标定得太高,拆分一下更容易达到,也能减轻孩子的压力。
Q: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总觉得班主任老师对不听话的孩子很凶,孩子常常被吓倒。请问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如何支持和引导孩子?
马渝根:在没有办法改变老师评判模式的前提下,妈妈应该着重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引导孩子做出改变。
妈妈可以试着和孩子谈一谈,是因为谁做了什么事让老师生气吗?这件事对,还是不对?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放在老师凶不凶上面,而是引导他关注这件事情对不对。
妈妈还可以问问孩子,这件错事是你犯的,还是同学犯的?如果是同学犯的,你引以为戒;如果是你犯的,改正就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内疚和痛苦,恰恰是有意愿想变得更好,父母恰当地引导,可以将这些情绪转化为动力。
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可以试着让他去感受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处理,把这些经历当做磨刀石,但千万不要内化为贬低自己,导致每次的反应模式都是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