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播教育星星之火 燃乡村振兴之炬

■刘飞 本报记者 夏应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01期(总第3749期) 导报四版

李勇的教育生涯有两次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语文教师转型为教育管理者。1996年,大学毕业后,他成为南江中学的语文教师,2009年,任南江县第四中学副校长,2012年,任南江县正直中学校长,躬耕普教16年;第二个转变由普教转向职教。2015年,他开始担任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校长,并提出“一体两翼”职教办学模式,创办了巴山土鸡产业研究院、巴中村政学院。

如今,李勇是四川省特级教师、全国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专家、中国成教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职成教育学会理事。今年2月,李勇获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而小河职中继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称号后,今年5月,又被评为四川省首批中职五星名校。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从教师到专家、从普教到职教,李勇的教育观念始终是苏格拉底的这句格言。他说:“教育就是给予种子以真善美的阳光雨露。职业教育这块有待发展的土地上,需要更多爱的浇灌。职教是素质教育——职业素养决定就业的高度,职教是负责任的教育——每位学生都有出路,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民生工程。”

眼中有人,心中有爱

——做“有温度”的教育

1996年,当李勇以优异成绩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时,老师和同学都劝他留在重庆,但他坚定地回到家乡,他说:“我是南江教育培养出来的,我更应该回到家乡为父老乡亲服务。”为此,母亲和“不听话”的李勇冷战了一个月。李勇教学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成都、重庆等地的一些知名学校先后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并承诺给他优厚待遇,李勇不为所动,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教育需要情怀!农村教育更需要情结!”

这份情怀在2015年他到小河职中担任校长后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小河职中位于南江县城以南10公里的公山镇,系一所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校园占地260亩,教职工312人,在校学生5300余人,开设畜牧兽医、旅游服务管理等7大类专业。

“南江县是农业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基础脆弱。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落后意味着上升空间大,工业落后,意味着农业、畜牧业、旅游业优势明显,职业教育完全可以大有作为。”李勇说,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职业教育只能面向现实、开门办学,要办“有温度”的职业教育。

教育的“温度”在于办学者眼中有“人”。李勇认为,小河职中要聚焦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今,“南江县90%以上的畜牧系统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员和养殖专业大户均是小河职中毕业生,著名的南江黄羊在选育研究和推广扩繁中都有小河职中师生的长期参与。”李勇自豪地介绍道。

李勇深知,把学生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一颗爱心。他经常对老师们讲,要保持一颗父母之心,去精心呵护每一位孩子。

学生殷兰花是“9+3”民族班的孩子,家境贫寒,初到小河职业中学时,她十分内向,不与人交流,为了省钱,每餐只吃素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李勇真诚与她谈心,每月资助她300元生活费,给她买新衣服。周末带兰花回家,让妻子给她做好吃的。2019年,殷兰花考上了大学,她说:“小河职中就是家,李校长就像我的父亲一样!”

为让所有贫困孩子安心读书,李勇倡议并建立助学基金,每年为200多名学生减免住宿费、书本费15万元,拿出专项资金10万元奖励资助贫困学生500名。学校还在创业超市、学校食堂设立126个勤工俭学岗位,贫困学生可自愿申请。助学岗位不仅提供免费就餐,还为贫困生发放10元/天的补助。

“有温度”的校长,眼里不仅有学生,也有老师。学校一位老师家境贫寒,妻子没有工作,家庭负担较重。有段时间,这位老师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李勇知道后,与他促膝长谈,帮他重树生活的勇气。事后,李勇想办法为他解决了家属的就业问题,为他提供经济帮助。针对困难教职工遭遇重大变故无力承担的问题,李勇倡导并在学校设立困难家庭救助基金,专项资助罹患重病或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教师。7年来,学校共资助困难教师20余万元。

布局“一体两翼”,培养实用人才

——办“有内涵”的学校

作为学校掌舵人,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如何办有内涵的职业教育?来到小河职业中学的第一天,李勇就召集行政干部、“两代表一委员”、职教专家、离退休干部职工,广泛听取意见,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讨论。经过深入调研,他确定了学校发展定位——坚持“注重内涵发展、打造精品专业、培育实用人才、服务国家发展”的办学思路,坚守“立足山区、服务三农,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办有内涵的职业教育。

办有内涵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是关键。为了建设培训楼,李勇撰写请示报告,无数次到省市县汇报工作、争取项目,累了就靠在车上躺一下,饿了就在车上啃面包,把办公室当成了宿舍。当培训楼投入使用时,李勇的头发都变成灰白色。

在李勇的推动下,学校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发展和学生升学就业,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烹饪等专业,学校累计发展8个专业类别、16个专业化方向。其中,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四川省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今年5月,在四川省首批中职“三名工程”建设中,小河职业中学被确定为五星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畜禽生产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立项为名专业。

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南江县小河职中创新举办巴中村政学院、巴山土鸡研究院,使之与学校“示范校”品牌形成“一体两翼”的职教新布局。“一体”是指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两翼”是指巴中村政学院、大巴山农民工培训学校。

巴中村政学院的产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15年10月,为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紧缺的难题,小河职中农学专业孵化出“扶贫攻坚火线班”,首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前景;2016年,学校与县委组织部签订协议,创新开办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南江县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实施订单培养扶贫攻坚带头人;2017年8月,因成效显著,“专修班”升格为“巴中村政学院”。“面对脱贫摘帽的历史重担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巴中村政学院立志解决振兴乡村的最基层、最弱层、最难层的农民的培训教化问题。”李勇说。

2019年11月,大巴山农民工培训学校落户小河职中。承担了扶贫劳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东西部劳务协作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工会职工(农民工)技能培训、SYB创业培训、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和农艺工、电工、车工、焊工、乡村旅游服务员、 SYB创业等20余个工种的初中高级人才培训和技能鉴定。

在李勇看来,虽然南江很“小”,但办学者要有“大”格局,要从学历教育的框框里跳出来,着眼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人的终身发展。

办好一所职校,致富一方百姓

——当初心不改的人

“进入职教后,我坚定一份初心——办好一所职校、致富一方百姓。在农业县搞职教,要盯准‘农’字,深耕农学的专业,探索‘产教学研’‘四位一体’,‘政行企校’联动办学,不断扩大服务乡村建设与振兴发展的功能。”李勇将职教视野横向拓宽、纵向拉长,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李勇介绍,截至目前,巴中村政学院举办全市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100余期,培训村级管理干部30000余人次,长期指导学员500余人,其中182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426名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综合干部,培养了一支熟悉农村、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巴山土鸡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全省首个依托职业中学成立的科研机构。目前,研究院技术人员20人,设置8个标准化实验实训室、1个禽孵化中心、1个土鸡科研选育基地,协作单位15家。先后引入四川农业大学刘益平教授、四川省畜科院家禽研究所团队、四川理工学院留日经济学博士后刘飞、巴山生态牧业董事长张育贤等多位专家加入研究院,成功申报成立了巴中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探索出“职业教育+研究院+专合组织+养殖农户+市场”的模式,推动了巴山土鸡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小河职中的示范引领下,南江职教的外延、纵深发展已然变为现实。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实现“注重内涵发展,打造精品专业,培育实用人才,服务国家发展”目标。

李勇带领小河职中提出三大策略——

一是对接产业,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地方产业优势,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依托学校建立“南江县农业教育集团”和“南江县职成教育中心”,将合作延伸至“特色种养殖、电商物流、旅游休闲”等各个领域,同步建设县级、乡镇、村社三级职成培训体系,依托光雾山4 A级风景区,定向培育实用技术人才。

二是校企合作,努力破解区位劣势瓶颈。跳出区域圈子,与上海恒翔电梯、四川新希望集团、八鱼科技深度合作,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共建平台、共育人才;秉承“国际教育本土化,本土人才国际化”的理念,与新加坡国家工艺教育局合作,形成“培养主体多元、异地分段培养、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海外高端就业。

三是丰富内涵,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启动教学诊改,全面强化内涵建设;通过专业技能阶段性评价,建好特殊工种职业鉴定站和巴中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及时对学生和学员的专业技能予以证书认定;创建了各个专业师生共同参与的就业创业实践平台,提供了100多个勤工俭学岗位,完善教育扶贫机制。

从一名语文教师一路走来,李勇带领小河职中师生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为地方社会经济培养“村官”和越来越多懂技术、懂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巴山乡村振兴的熊熊火焰由此点燃!

李勇上门辅导学生。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