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后疫情”时代,家庭教育的“光”在哪里?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圆桌论坛环节,《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原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咏梅抛出她的问题:大人很焦虑、孩子不快乐,为什么很多家庭活得没有“光”?身处后疫情时代,家庭教育的“光”从哪里来?
疫情之下,家庭教育面临更大挑战
近几年,由于疫情反复,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出现一些问题。有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增加了5000多万的抑郁障碍患者和7000多万的焦虑障碍患者,“当看到一个个孩子呆木的眼光、忧郁的家长,以及那些还没有来得及救助的孩子,我非常心痛。”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副秘书长李晓云说。李晓云从事教育事业20余年,目前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他认为,要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急需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社会各界也要行动起来,整合有效资源,创建一种高效、科学的机制,切实帮助到每个家庭和孩子。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对社会环境高度敏感的时期,缺乏正常的社交接触对孩子认知、情感、关系的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孩子们容易出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等状况。
外部环境严峻,家庭环境也不乐观。大儒心理创始人、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原副主任徐凯文在近年来的调研中发现,中国一些城市的离婚率高达60%~70%,甚至在一个班级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来自于离异家庭。徐凯文表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庭的瓦解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孩子为什么出问题?徐凯文借北京大学前校长林建华的观点给出解答:“无论是家庭、学校或社会,塑造一个健康的、友善的、有爱的成长环境提供给身处其中的人,孩子则不会出问题,也没有理由出问题。现在是环境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要纠正环境。”
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集团原校长季应朗也表示,家庭的重重矛盾下,孩子会受到更深的伤害。在季应朗曾遇到的案例中,有一个家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成绩良好,但十分抗拒社交。沟通后发现,原来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常常是父亲抽着皮带,把做着作业的孩子赶去做饭,母亲则在一旁不敢上前,无可奈何。季应朗指出,家长有家长的焦虑和不容易,但以暴力的形式转嫁给孩子是不正确的,孩子受到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的。家长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正向的成长环境。
向“光”而行,危机中孕育改变契机
当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杨咏梅将在场的专家、学者比作家庭教育的“救生员”,而“救生员”们也分享了他们正在实践的做法和建议。
成都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成都市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分会会长周继平表示,后疫情时代,家庭教育中“韧性”必不可少。韧性,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在冲击、震动荷载作用下,材料可吸收较大的能量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破坏的性质。这种韧性迁移到人的身上则表现为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不确定性不恐慌,遇到困难打不垮、压不折、不萎靡,反而越来越坚强。在一个有韧性的家庭中,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大大增强。
“后疫情时代,应对各种挑战,用爱来引领很重要。”四川省家庭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莉指出,家庭建设应从青少年开始,教会青少年如何正确看待爱、理解爱、传递爱,未来他们才会懂得如何建设、经营自己的家庭,从而在家庭中形成良性的代际循环。实现这一点,需要给孩子爱的滋养。“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从游’。家长像大鱼,在前面游,孩子像小鱼,在后面游。”陈丽说,家庭教育建设单靠家长是不够的,学校、社会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做家长家庭教育的“脚手架”,给予家长规范、安全地指导。
季应朗则从家长学校、家长沙龙、线上及线下的家庭教育讲座以及“每周一招”的个性化指导等家长培训方式入手,指出学校教育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引领到一对一指导,给家长提供学习机会和切实的帮助,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支招。
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必须关注的主体。此次圆桌论坛,邀请到一位来自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初一的学生林淼臻,通过她的视角来“检验”讨论中的家庭教育的术与道是否切实有效。当被问及某家庭教育杂志列出的“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较”“处处贬低我”“随意侵犯隐私”等父母的“十宗罪”中,孩子最讨厌哪种时,林淼臻表示,在和同龄人的交流中,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父母的啰嗦和唠叨行为。在她看来,家长的啰嗦与唠叨,虽然是从为孩子好的本意出发,却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心理,因为反复地叮嘱表现出的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家长需要与孩子多交流,可以采用家庭会议的形式。家庭教育不只是家长对孩子,也应该是孩子对家长,我们彼此需要互相支持、倾听和表达。”林淼臻的回答描述了一个孩子心里希望的父母画像——懂得我、可共情、信任我,与我彼此支撑。
家庭教育的“光”从哪里来?经过讨论,似乎有了答案,“光”来自家庭的友爱、家人间的相互支持、家庭的韧性、共同学习的态度……“有危机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改变的时候。”徐凯文说,“我们要看到希望和可能性,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