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管理”撬动课堂改革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07期(总第3755期) 导报二版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坚持把作业管理作为做强学校的主阵地,以小切口推动教育教学大发展的重要一环,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培育核心素养,撬动育人方式整体转变,促进“减负”与“提质”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强化组织制度建设

探索“三全”作业管理体系

学校聚焦作业的系统性改革,探索形成“三全”作业管理体系。

强化统筹,优化作业公示深化全过程管理。围绕“压总量,控时间”,学校落实作业统筹制度,制作3-6年级“作业管理记载本”,内容包括作业量、内容及方式、预计完成时间,班主任按照“课时原则”和“轮流原则”实施“作业统筹布置”,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同时,学校设计“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作业公示表”,公示三到六年级的书面作业每天被抽样学生的完成时间,严格控制作业完成时长。一到二年级学生可选择的实践性作业达28项。学生在校均能在1小时内完成书面作业,每天至少有1 .5小时参加社团活动、家庭活动。

强化反馈,设计闭环操作落实全方位管理。围绕“调结构,提质量”,学校落实“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完成—作业评价—作业反馈”管理闭环,建立了作业面批面改及时反馈等细则和制度,把作业设计、批改、指导和反馈情况纳入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绩的综合考核评价。全校教师作业布置能力较“双减”前明显提升,从学生及家长反馈情况看,普遍感到各学科作业更加合理,家庭作业的趣味性、时效性更强,学生参与度、积极性更高。

强化督导,成立督导中心实现全成员管理。落实“一校一案”作业管理的主体责任,专门设立“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作业督导中心”。一至六年级经自愿报名、民主投票产生6名行政、教师、家长、学生代表作为作业观察员,参与到作业管理的五个闭环,深入学校各班级,征求学生作业意见,挖掘特色作业资源,实现作业分层布置,加强学生作业过程监督、拓宽学生作业反馈面。经全校作业设计质量考核抽样调查,家长满意度达99%、学生满意度达100%。

增进结构良性联动

作业改革促学校全面发展

高质量推进作业改革,要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强化作业改革与课堂教学、学生学情、教师专业能力、信息技术赋能等统筹推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以“好作业”为抓手,生成高效课堂。将作业作为撬动整个教学过程的支点,以新课标为指引,聚焦“作业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变革,在课前—课中—课后所有环节中体现高质量作业的作用。

以“好作业”为引领,形成高质量教研。以作业设计与实施推动学校教研从学科课堂教学逐步转向“课程、教学、评价”整体性教研。强化作业整体设计。从时间周期上,将课时作业与单元作业相结合,打通课时间作业连接,发挥作业在反馈学校效果中的成效。从学科融合上,设计“学科+”多育融合作业、“游戏+”个性拓展作业、“生活+”实践研学作业和“技术+”基础巩固作业。以技术赋能作业管理。学校通过扫描和教师录入两种方式形成学生电子作业档案,便于教师对学生作业过程及结果分析。

以“好作业”为牵引,培育高素质教师。用“好作业”标准考察和引导教师提高基本功、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强化“4+1”作业教研制度。要求老师做到每个月聚焦“作业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做好四项基本工作:设计一份教学计划、开展一次课堂实践、组织一次主题教研活动,撰写一份作业设计总结;落实一项反馈工作,即开展一次作业家访调研。发挥名师专业引领。组织名师工作室、各学科教研组长,打造作业设计模板,供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时参照,对教师实施“日统计、周反馈、月表彰”考评。

下一步,学校将聚焦“双减”政策落实,坚持以作业管理为牵引,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作业针对性上下功夫,持续开展“阅读型”“实践型”“调查型”“锻炼型”“劳动型”等多种类型作业开发,拓展适宜个性化发展的作业体系,形成学校、学生及家长共育新局面。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