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庭美育中培养孩子的格局和修养?

以美育人 与美同行

■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08期(总第3756期) 导报二版

“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制音调的诗歌?”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告诉人们:美的作用,超乎利用。形成完整、强健的人格,关键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不可或缺。让孩子拥有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家庭美育大有可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毛娟说。近日,在成都市武侯家长学堂公益讲座中,毛娟与家长们分享了如何在家庭美育中培养孩子的格局和修养。

感受自然之美,擦亮发现美的眼睛

“在生活中,最直接、最纯粹的美来源于自然。”毛娟向家长们细述了“自然之美”的意蕴,“当我们的身心真实地抵近自然,细心流连于花草生长,一个所谓的‘意象’世界也就打开了。”

毛娟所谓的“意象”世界,正是一种主观结合客观的审美感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指的便是美与美感的统一,自然风物给予人美的体验,人的意识再赋予自然之美灵魂,相生相长、相得益彰,继而构成一个美的世界。

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世界从不缺少美,而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获得美的关键。

“提到大自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自然风光,或大气磅礴、或温婉娟秀。其实,每一种自然风景都是一种心情、一种美学风格,甚至一种处世态度。”毛娟认为,“美”是自然的谜题,需要有“游”的审美态度才能解题。只有身心真实地抵达自然,才能打开“意象”世界。

“你是否在一种豁然自在的精神状态里与自然相拥?当我们内心欲念繁杂时,会感受到许多无端的困扰,这些困扰犹如观念的洞穴,我们要走出洞穴,才能抵达自然的花园。”毛娟指出,一边感受,一边享受就是在自然中“游”。它既可以是在家中侍花弄草的闲趣,也可以是午后浅浅地沐浴阳光,不一定要游历山河才能实现,重要的是审美的态度与心情。

静心感受生命中的一朵花、一株草、一阵风、一片落叶,倾听它的诉说,与它悄声交谈。“当我们置身于自然,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就是所谓的’返乡’之情。”毛娟说,“返乡,返回到自己的精神故乡。”

寻儿童天性之美,做孩子的大朋友

“谦逊于山水,便能懂得自然;谦逊于儿童,才能融入孩子天真纯然的生命状态。”毛娟指出,家庭美育中,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去感受美,还要学会感受孩子眼中的美。

毛娟以自己在上海参加儿童画展的见闻为例,展示出“儿童天性之美”的独特与可贵。

画展上,一个孩子拿出他的作品,那是一幅画,奇怪的是,画面上有一个很显眼的破洞。评委们很是不解,为什么会有孩子带一幅破损的作品来参展呢?便询问孩子这幅画是不是不小心损坏了。孩子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说:“画上的这个洞是我通往世外桃源的入口。”成人眼中的残缺可能恰是孩子眼中那个爱丽丝掉入的兔子洞,能指引他们通往奇幻神秘的世界。

毛娟说:“大多数成年人是以‘知道’的方式来回答世界,但孩子们却是用‘惊奇’的方式去追问世界。成年人对世界的追问与惊奇和孩子是不同频的。”她指出,成人与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有异,是一件正常且自然的事,而能否成为孩子的“大朋友”,关键在于如何去回应孩子的惊奇之心。

看见并理解,是毛娟向家长们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我们需要看见孩子的惊奇之心并表示理解。”毛娟表示,“理解”代表了某种抵达,一个人抵达另一个人,一个生命抵达另一个生命。“理解”就是一条曲折迂回无限靠近对象的小径,理解他人的同时,往往也完成了对自身的内省。

毛娟的第二个建议是对话并成全,这是家庭美育中,家长应有的姿态。“对话”意味着一种和谐平等、共建共享的交往,它集自由与理解为一体。采取“对话”的教育姿态能够使成人更容易通达儿童的天性之美。同时,毛娟指出:“不同孩子的奇思妙想构成了大千世界的有趣之处。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不仅要站在他身旁,更要站在他心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形成平等和睦的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则是对孩子最大的成全,在对话中,家长们会看见孩子身上散发的光芒。”

回归阅读之美,积累精神活力

倘若以世界为文本,每个人都是人类文明的读者。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曾有关于“高峰体验”的表述,毛娟将其特征概括为:合二为一、完全认知、爱之弥深、语言诗意、超越时空、终极体验、自由洒脱、三生有幸。她认为,以书斋为心斋,便是获得“高峰体验”的最优方式。

亲子共读是家庭美育进行的重要方式。毛娟说:“读书是一件随心随性的事。重要的是在无拘无束中去感悟、去品味,逐渐打开自己,找到交流的契机。”家长要以身作则地读,也要以经典为向导,引导孩子共读。

“经典书籍是经岁月冲刷后依旧璀璨的精神火种,应同珍视儿童的惊奇之心一样,珍视人文艺术经典。”在亲子阅读中,毛娟推荐家长与孩子进行“全息阅读”,即全员参与、跨越时空、全学科、全领域的阅读。“家长应扮演孩子的阅读伙伴,在阅读时保持读读停停的状态,给孩子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猜测——阅读——验证’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感受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阅读为世界解码。”毛娟说。

以“绘本阅读”为例,毛娟详细向家长们介绍了“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

首先,儿童绘本分为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和封底。“好的封面,是绘本的灵魂。”毛娟强调,父母要做孩子阅读时的“绘本封面放大镜”,引导孩子进行大胆猜测: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从封面的解读开始,孩子会逐渐学会图文结合发现人物特点、抓住特点观察人物、找到关键词提出疑问等等,这些都是小学语文学习需要具备的习惯和能力。

其次,“请至少花上10秒钟,认真看看绘本的环衬。”毛娟介绍,环衬是用来突出故事主题的艺术设计,有的环衬体现了内文插图的主色调,有的是内文的某个细节的放大,有的则选取了内容中某个场景的画面。环衬的颜色,一定是作者选出的最贴近故事的主题和氛围的颜色。家长可以启发孩子运用猜测的方法:猜猜为什么选用这种颜色,并结合刚才看到的封面,联系起来对绘本故事进行推理想象。

最后,重视绘本的扉页与正文。“扉页往往是全篇故事的重要线索,是把握故事主题的开始。”在阅读正文时,毛娟建议,家长先为孩子读故事。绘本以语言和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当爸爸妈妈把绘本所讲的故事、优美的文字用自己的声音和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并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等到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之后,再慢慢试着让孩子自己来阅读。

关注行为之美,做生活的艺术家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就开始慢慢淡出各种活动,到了初高中之后,课外生活更是少之又少,甚至父母连基本家务都不让孩子参与,怕耽误学业。”毛娟说,“眼里有活儿的孩子才会肩上有担当。当孩子不知道自己能够参与、应该参与什么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与自己无关,既不明确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做。”

美育不仅仅是审美体验、情操陶冶,更重要的是把“美”贯穿在为人处世的知与行中。“人唯有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才能理解世界,在发现、参与、挣扎的过程中,获得与他人互相抵达的深切的同理心。”毛娟认为,孩子的“志愿者精神”是家长应着重培养的。如果孩子缺乏志愿精神,便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出自顾自事、冷漠逃避、推卸责任等特点。

一个自私冷漠的孩子,比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可怕得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爱的艺术”不可或缺,志愿服务活动则能够提供有效的训练。“与其他艺术一样,“爱”也是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毛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是助人及自助,它可以教会孩子爱与被爱,乐于寻找爱,敢于释放爱。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知与行”,照亮孩子的“知与行”。

有较高自我满足感的父母,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正能量。毛娟认为,父母首先要在自己的工作状态中找到满足感,认可自己的社会角色与个人价值。这种认同感不一定很强,但一定要有,因为父母的职业认同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同。其次,要信任孩子,把孩子当做“小同事”,相信孩子能够做到,给他们更多参与的机会,让孩子一同参与家庭劳动,参与学校或社会的志愿活动,这样孩子才会积攒自己的能量,在必要的时候支撑自己、帮助他人。

“美的教育是植根于生活的。”毛娟说,无论是“美”的体验、“美”的行为,还是对“美”的追问,都需要在生活中找到答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