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写作共同体基于公共性、民主性和卓越性的哲学,以淡化管理、注重培养,尊重个性、和谐共生,追求自由、自主发展为特征;其愿景是生命互构、和美共生,共同走上幸福教育专业发展道路。教师写作共同体聚集了越来越多具有教育情怀的、追求专业发展的、热爱写作的教师,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助推器”。
一、从“教书先生”走向“教育专家”
教育教学实践复杂性远远超过一般人想象的知识性实践。教师必须力求从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基础的具有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的“教书先生”走向以知识、技能和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教育智慧的“教育专家”。
“教育专家”具有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与理论结合起来的能力,按照学生学习规律选择学习资料,设计教材和课程以及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要成为“教育专家”,就必须将学习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公共性的教育写作共同体恰好提供了这样的转化平台,助力教师成为“教育专家”。如教育写作共同体每月共读一本教育经典,并进行倡导自主参与线上研讨、分享、总结、写作、组稿等,这种线上研讨既是教师相互倾听,也是彼此对话,更是生命互构。相互倾听促进彼此对话交流,对话交流的过程即是彼此学习、生命互构过程。在生命互构中,教师走出“闭门造车”的“独白”式教育生活,促进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教育写作共同体中的教师大都从“教书先生”变成了“教育专家”,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在各地进行教育经验分享,有的还变成了特级教师。这些都得益于教育写作共同体的具有生命互构功能的“对话哲学”。
二、从“教的专家”转向“学的专家”
“互联网+”时代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话语霸权”,真正的“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时代来临。教师不但是“教的专家”,也必须成为“学的专家”。教师只有不断地向实践学习、向同伴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等,才能获取教育的“活水”,才能有从事教育的“底气”。
教师写作共同体提倡同伴互学以及向专家学习,规定:每人每周须至少提交一篇体裁不限的、不少于1000字的教育类文章于共同体微信群,供同伴学习、点评。这些文章基于教育实践、反思、阅读、总结、写作和再实践,是有感而发的教育智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知灼见,涉及教育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庭教育等多元化内容。共同体成员每周都可享受同伴、专家提供的富有实践性、专业性和智慧性的“饕餮大餐”。学习他人优势,复盘自己教育实践,思考教育得失,从宏观上反思教育实践,培养宏观思维、全局意识和反思能力,最终,以写作促进教育系统化思维,丰富知识,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智慧,告别本领恐慌,还能激发“见贤思齐”,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共生的专业发展图景。
教育写作共同体犹如一眼教育智慧的“活泉”,提供不竭学习“活水”,不但促进教师学习和研究,还激发教师将学习到的教育智慧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激情,让教师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
三、从“普通教师”走向“写作行家”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教师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写作”。教师写作是教师教育教学从经验走向理性、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肤浅走向深刻的系统化思维方式,让教师成为教育“写作行家”。
教师写作共同体常受各报刊杂志的委托,据报刊杂志征文需要进行组稿。如《教育导报》组织的“新学期开始,教师如何开学更有效?”《河北教育》的“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福建教育》的“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等。不仅如此,共同体成员还分享各专业媒体的征文信息,共同体成员自主参与写作,报刊杂志社按质取稿。成员纷纷成为各报刊杂志的作者。
在一次次写作和发表中,共同体成员又增加了一个身份——“写作行家”,不仅丰富了教育知识、理论,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还改变了教育行走方式,升华了教育情怀,从平凡走向了优秀和卓越,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
总之,教育写作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它不仅仅促进教师进行专业表达,丰富美好教育生命,还促进教师进行专业阅读、专业思考、专业实践及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态度、教育激情和教育情怀,是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