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高校充分发挥招生和就业工作的“风向标”作用,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入口“旺”起来 出口“畅”起来

聚焦我省高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报道(上)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13期(总第3761期) 导报二版

说起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从2019年起,学校将90多个专业调整到现在的70多个,叫停了20多个市场前景不好、就业难的专业,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2021年春季学期,正式行课的第二天,川农大发布重磅通知:停招专业13个,涉及13个学院。涉及专业之多、调整力度之大。

震惊之余,全校师生更多地对此项政策表示理解与支持。川农大发展规划处处长任万军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专业“多而不精、大而不强”是制约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学校、学院、教师精力分散、资源浪费,专业建设的质量、效益、特色难以同步彰显。”

“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之策,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并使之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是必由之路。”吴德表示,迈入“深水区”,“改革虽难,但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招生规模有多大?调剂率、转专业率是多少?毕业生就业与升学的占比是多少?2020年初,吴德带队就学科专业建设展开了为期半个多月的专题调研,从招生就业数据出发,对全校18个一级学科点、91个本科专业的建设情况逐一梳理分析。

在此基础上,学校依照主动适应“四新”建设和新高考改革要求,做强主干专业、淘汰不适应专业的原则,实施了了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目前,学校在招本科专业数稳定在76个左右,一流专业建设对一流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快速提升。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四川不少高校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力度,调结构、强效能、提质量,实现了办学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是该校历史悠久、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优势明显的学院之一。过去,资源分散导致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高,优势特色不鲜明。

根据招生形势、就业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去年,学院决定主动停招“酿酒工程”本科专业,将师资等资源整合并入“生物工程”专业,集中力量办好优势专业,并在该专业中设置酿酒相关领域方向。2022年,“生物工程”专业获批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据学校教务部门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学校以“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为契机,建立招生和就业数据模型,对全校专业进行综合评价,将其评价结果运用到专业动态调整,有效实现学生“入口”“出口”的良性互动。两年来,学校招生专业从96个减到77个,有力推动了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在四川,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优势专业建设力度、切实提升人才质量的案例越来越多。

四川大学立足招生、就业、培养指标,不断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控制专业规模、调减专业数量、提升专业品质,让“特”的专业更“亮”;西南财经大学瞄准新兴战略行业需求,率先提出“新财经”理念,扎实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与经济管理学科等交叉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将“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校企联合建立并完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一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的专业内部诊断与改进措施,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高强度改革,反映的是四川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决心与魄力。”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四川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坚持学科为重、统筹谋划,不断探索、推进“就业—招生—培养”一体联动,充分发挥招生和就业工作的“风向标”作用,着力专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高校学生“入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正在显现。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