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远琼:虚“心”学习 用“心”守护

■本报记者 王浚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16期(总第3764期) 导报四版

唐远琼给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

“唐老师,我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

“唐老师,我很在意别人的眼光,怎么办?”

“唐老师,我缺乏毅力,做事三分钟热情,怎样改进?”

…………

在泸县第二中学,时常有学生向心理健康教师唐远琼咨询。对于学生的问题或困惑,她总会耐心解答,帮助学生解开心结,成长进步。

作为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工作21年来,唐远琼始终坚持“助人学会自助,自助方能助人”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她运用专业智慧,唤醒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学会自助;另一方面,她也是自己的心理医生,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

不断深造  

提升专业素养

“唐老师,我有心理问题,您帮我咨询一下吧!”

2001年,当唐远琼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刚到泸县二中工作时,她最怕别人这样跟她开玩笑了。她觉察到,自己心里的这份“怕”和“抵触”源于自身在专业上的不自信。

唐远琼深信,教师需要学会主动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于是,在2002年,她参加了泸县二中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共同举办的心理学研修班,开始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006年,唐远琼赴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华西的培训没有暑假班,我只能上周末班。在那3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周日在成都结束当周的培训后到达泸县已是深夜,第二天又照常上班。”唐远琼感慨,那段时间,她一度瘦到只有70多斤,但学习知识的快乐、充实与内心力量的增强让她觉得不虚此行。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她参加心理咨询师全国统考,顺利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唐远琼对职业倦怠有着独特的认识,她认为倦怠并不是对工作不喜欢了,而是在面对挑战时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不断学习,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赋能。”她在工作的同时仍然选择不断深造,先后成功考取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

读博期间,唐远琼着眼于日常工作的实际问题,开展了积极心理学及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她参与的研究成果《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中国青年学生受欺凌者的特征:混合方法分析》发表于国际刊物。2019年,唐远琼获得博士学位,她说:“在心理辅导中遇到新问题时,我不会像以前那样捉襟见肘了。”

“提升自己还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向身边优秀的同行学习。”唐远琼表示,身边优秀的同事是她在成长中自我认识与自我提升的“镜子”,在向同行学习的过程中,她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春期,她追踪一位语文老师的课达66节,写下《抽查背诵及其心理学意义》、《语文是心灵的良药》等20余篇心理学解读文章。

工作以来,唐远琼坚持专业阅读,先后涉猎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优秀读物,从家里的13个书柜、近3000本专业及文史哲书籍中汲取营养。

“打铁先得自身硬,心理老师首先要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量,才能应对接踵而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唐远琼说。

以生为本 

积极回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中曾被戏称为‘豆芽学科’,没有考试压力。”唐远琼坦言,“要摆脱‘豆芽学科’的命运,需要心理老师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品质,把心理课上成学生期待的课,让学生从中受益。”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唐远琼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以生为师。她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接地气的方式深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辅导。课后,她坚持发放《心理课调查表》,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授课的感受和建议,“这样,学生成了我的老师,教我怎么上好课。”

对于授课方法,唐远琼总结提炼出了心育课“3+1”教学法,“‘3’是心理课的‘热身、体验、分享’三个步骤,‘1’是指在师生的课后反馈及执教者在课后反思中探寻心理课的优化策略。”除常规教研课外,她还邀请同事来听随堂课,借助他们的反馈认识自己的“盲区”,从而不断改进授课方法。

“常有人听的课,如常有客光临的家,执教者必经营好课堂,正如主人会勤于打扫。”唐远琼说。

“谢谢唐老师,看了您的微课,我不那么害怕了!”疫情期间,唐远琼曾收到学生们发来的短信。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唐远琼根据疫情下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积极心理学原理,带领其名师工作室成员录制了40节中学生心理微课、20节家庭抗疫微课,对减少家源性心理问题、助力学生顺利复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远琼还把课堂“搬出教室”,她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举办了《带上“钥匙”前行》、《和压力做朋友》等大型心理讲座近300场,并整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思考,为老师们举办《幸福从“心”开始——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例谈》等专题心理讲座,通过教师影响更多的学生。

除了深耕课堂,唐远琼还扎根学校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某年,一位同学因“成绩下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向唐远琼寻求心理咨询。对这名学生深入了解后,唐远琼发现成绩下滑只是该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是童年的心理创伤及对心理创伤的不合理认知。

本着尊重、共情、真诚等态度,唐远琼和该学生建立了相互信任、安全的咨访关系,引导她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随后再进行相关心理训练。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努力,这名学生的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及心因性躯体疼痛症状渐渐好转,童年的心理创伤也得到了部分修复,“高考时她发挥得不错,去到了理想的大学。”唐远琼倍感欣慰。

“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我称呼他们为‘来访者’,对待来访者要怀有一颗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心。”这是唐远琼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也是她一直践行的宗旨。工作21年来,她接待来访者1000余人次,与来访者共情,为他们提供一面自我认识的镜子,助其解除困惑,开发潜能。

把难题当课题   

 心中“有课”也“有人”

如今,唐远琼成长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谈及成长的秘诀,她表示,“课题研究是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我把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当作课题来研究。”

在泸县二中,每个班级一周有一节心理课,心理老师上课班级多,记住学生的名字较为困难。一次,有位学生向唐远琼问好,她积极回应“你好”后,学生调皮地凑过来,说:“您还记得我的名字吗?我昨天才回答了问题的。”唐远琼一时语塞。

“有心理学家指出,别人充满善意地叫自己名字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作为老师,我虽记得那位同学回答问题的事,却记不起他的名字,无法发出这样动听的声音。”学生的失望和自己的尴尬在那一刻扑面而来,唐远琼下定决心要记住任教班级所有学生的名字。

于是,她打印表格让学生写下姓名、兴趣爱好等内容,制作个性名片,通过把学生的名字与诗词、典故结合,运用面部定位、联想等方法,最终,记住了当时任教的12个班级所有学生的名字。

“我上课更自信从容了,与学生的关系更好了,不仅发现了许多名字背后的有趣故事,《任教多个班级的心理老师如何记住学生的名字研究》课题还得了奖。”唐远琼笑着说,记名字的过程其实是了解学生的过程,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这12个班的学生和我走得很近,因为我通过记名字,真正去了解、看到了他们。”

这之后,唐远琼上课的班级仍很多,虽然没有精力像先前那样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但她始终努力实现由“心中有课”向“心中有人”的转变。

除了“老师如何记住学生名字”,对于“如何引导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等高中生群体常见的问题,唐远琼先后进行了《指导高一新生养成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良好习惯研究》《高三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等10个校本课题,撰写心育课题研究论文共计30余万字。她主研的3个省级课题均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还有8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这些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成长服务的课题研究是唐远琼向“心中有人”转变的见证。

“心理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但需要每日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平淡与坚守。”唐远琼说,她愿意一直和这样的平淡与坚守为伴,恪守教育温度,用“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