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

■雷春桃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期(总第3768期) 导报三版

很多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情况相对稳定,家长也比较轻松。上了初中之后,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一些孩子做作业时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出现畏难情绪。比如做数学题时,遇到文字多的,不想阅读;遇到图形复杂的,不愿意梳理;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不愿意尝试……这些都是畏难情绪的表现。如果畏难情绪长期不加以解决,就容易养成遇到困难就放弃的习惯,形成习得性无助,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那么,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克服为难情绪。

理性看待,畏难是生命的本能。

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家长先要摆正心态。对于困难的恐惧是一个人的正常心理,不仅是孩子有畏难情绪,成年人面对一个比较棘手的任务时也会慌张。回想一下,你曾经面对棘手工作时的拖延。所以,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要去责备他,更不要评价孩子的品质,比如说他懒惰、不爱思考等等。而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给予勇气,失败没那么可怕。

孩子出现畏难情绪,大多是觉得自己不会,害怕自己做错了被老师说,被家长骂。所以,当孩子做错时家长的态度尤为重要。你要让孩子感受到,不管能否成功,你都依然爱他,这种无条件的爱,可以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孩子才能义无反顾地往前冲。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自己曾经面对困难的经历,比如工作上遇到的棘手任务、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等等,引起孩子的共情,给予孩子尝试的勇气。最后,明确地告诉孩子,当我们痛苦时,不要在痛苦中迷失自己,否则第二支、第三支痛苦的箭就会接踵而至。因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至少自己要试一试,即使失败了也得知道自己失败在哪个环节,从而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解决。

拆解问题,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心态摆正之后,还是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人的害怕大多来自于自己的不确定性,不会做一个题,没有方向。当孩子面对一个不知从哪里下手的问题时,不妨先教孩子将问题拆解。以做数学题为例,很多孩子题都没有看懂,越做脑子越乱,也就不想继续。所以,若是题读不懂,那就一句话一句话地多看几遍,找到是哪一句没有看懂;若是图形复杂,那就自己跟随题目一步一步画图,感受图形的生成过程;若是找不到方向,可以从终极目标倒推,需要解决哪些小问题,你可以解决哪些小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将问题拆解,最终问题不一定能够全部解决,但至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个过程中,孩子突破了自己。

循序渐进,遵循学习最近发展区。

问题的难度系数也很重要。适当的挑战可以激起孩子的欲望,题目的设定应该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孩子安排合理、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这样,孩子在完成任务之后就会非常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不断产生动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喜欢上这种挑战困难的感觉。所以,很多数学学得好的孩子,特别喜欢去挑战一些难题,因为他们享受那种完成挑战之后的成就感。

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不要焦虑,更不要责备,先给予孩子充分的勇气,再一起找寻具体的方法,最后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