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期(总第3768期) 导报一版

教育家卢梭认为,2-12岁是儿童的理智睡眠期。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听命于自然,让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而不是进行道德灌输,即让孩子从自身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中认识错误,吸取教训,从而学会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因为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自我意识逐渐萌发,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当他们执意去做某些不合理的事情,父母既不训斥、也不讲道理、更不安慰,而是反其道行之,让孩子自行承担后果。

教育家斯宾塞在卢梭的基础上完善了这个教育原则。当孩子犯了错误并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的后果,父母并不对其进行批评与惩罚,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来限制他们的自由,使之得到不愉快的体验,迫使其改正过失。

儿童从大小不同的错误中得到大小不同的惩罚,当他们有不好的体验,便会判断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从而进行改正。父母的“顺势而为”看上去“无为”,实际是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让他们从代价中学会去做正确的事。对于不太懂是非、缺乏自我克制能力的孩子,这一招被不少父母使用。

此外,心理学上有个“饱和策略”,即提供大量所追求的目标,让其享受到极致,造成生理上的不适,迫使他们解除不适当要求,进而消除其不良行为。“饱和策略”其实是厌恶疗法的一种,它是将孩子喜欢的事物和不愉快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当他们感受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了任务,兴趣也会大大消减。

不难看出,反向育儿重在允许孩子体验,因为很多东西如果不去亲自尝试,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其中滋味。而允许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哪怕走的是我们眼中的弯路,对他们来说,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之一。

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育儿方式,也没有一种育儿方式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面对其不良行为,不论是正向育儿还是反向育儿,它们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作为父母,我们更希望孩子能产生内驱力,这样,他们的改变才会持久,也会更加主动。但是,内驱力非短时间内就能形成,需要父母长时间用心地引导和陪伴。只有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作为基础,内心对父母有足够的信任,亲子关系足够亲密,父母才有可能帮助他们从内而外地改变,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孩子身上,保持沟通,多聆听孩子的感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并在合适的时间提供给他们帮助。不论是“自然后果的惩罚”还是“饱和策略”,事后最好有沟通,帮助孩子换位思考,真正体会父母的用意。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方式可以多变,但尊重孩子、爱孩子、愿意了解孩子的心才是“魔法”的真正内核。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