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明智父母,当精神支柱,用爱托举起孩子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期(总第3771期) 导报一版

“孩子为什么会拖拉磨蹭?如何正确处理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厌学有哪些表现形式?”近日,马渝根教授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终极篇《明智父母的爱,如何应对孩子拖延、厌学与网瘾》,深入到“术”的层面帮助父母解决最为头疼的一系列学习问题,让孩子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报记者 张文博

关于拖延

主动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

“孩子拖拉磨蹭,不会利用时间,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慢,这是很多妈妈的心病。”马渝根了解到,对于孩子的拖延,父母不是没有说,也不是没有催,但是说了没用,催了更没用,最后亲子之间产生冲突。

究其根源,父母眼里看见的,关注的是孩子眼下的学习。马渝根指出,这种现象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有的孩子在童年期,父母的迁就和放纵,导致孩子满足于享受一时的快乐。

此外,还有一种拖延是追求完美。同一道题,孩子做了一遍又一遍,不断地划掉,甚至撕掉,搞得自己筋疲力尽。孩子担心的是什么?怕做错,怕做得不够好,老师和妈妈不满意。马渝根提醒家长,“大家不要小看这种拖延,它的精神内耗非常大,孩子也很痛苦,因为他很认真在学习,但是总觉得不够完美,只能一遍又一遍重来。”

还有的拖延表现出来是抱怨。比如,孩子在学校抱怨老师讲课难度太大,考试内容太偏;回到家抱怨作业太多,根本没有必要布置。因此,这些孩子会多次出现忘记带作业的情况,要么谎称作业本掉了,要么被偷了。“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置拖延的障碍,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并不好受,紧张、焦虑、不安,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困难重重。”马渝根告诫家长,在极端的情况下,少数孩子还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逃避厌世。

归纳起来,拖延问题的根本是孩子的内心出现了认知上的问题,情绪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掌控能力,没有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遇到困难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最后只能放弃。

当明白这一点以后,孩子在学习上出现拖延,应该怎么办?马渝根表示,对于年幼的孩子,在纠正拖延、散漫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抱怨和催促上,没有具体行动,最后不了了之。初高中的孩子怎么办?其实改起来也快,只要唤醒他的自我意识。有一句话是“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拖延就是不想醒,只有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给他自我选择的目标,让他产生前行的动力。

“信念能够改变一个人。”马渝根建议,父母和孩子定个小目标,比如最简单的早上几点钟起床。定好目标以后,让孩子想一想,做这个决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孩子可能会想到只要按时起床,妈妈就不会催促、指责我;如果我还是一再拖延,遇到难事就逃避,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都没做,人生到最后只会一事无成。当孩子把好处坏处想清楚了,他自己就会做出选择,进而行动起来。

关于网瘾

引导孩子“驯服”和“驾驭”它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要限制13—17岁的青少年花在视频、游戏、收发短信和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已经变得很困难。这意味着什么?13—17岁基本上都是“00后”“10后”,他们的社会认知,他们所接触的信息,都是通过电子屏幕发生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看待手机和网络游戏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当设备不断更新迭代,技术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越来越快的时候,互联网是一种大趋势,很难简单评价它好,还是不好。所谓好,不是对所有的孩子;所谓不好,也不是对所有的孩子,还要看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他的思维方式,以及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所以,这部分家长顺应趋势,但在某些方面严格控制。

另一部分家长认为网络正在毒害侵蚀孩子,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不仅投入大量时间在网络上,甚至还投入大量金钱,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感到非常无助。

马渝根建议把互联网看成一匹向前奔腾的“马”,有的孩子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的认知,扩展思维;有的孩子在互联网上不再害羞,通过网络彼此分享,得到帮助;有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被边缘化,在网络上找到一定的归属感。……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驯服”和“驾驭”它。

“无论是赞成互联网好,还是互联网不好,有几点请大家注意。”马渝根罗列了以下几种情况——在花了多长时间玩游戏这件事情上说谎;为了获得兴奋感,在游戏里花费很多钱和时间;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后,感到烦躁不安;学习出现退步,通过游戏逃避问题;在学校里发生冲突或其他问题,不是回来告诉父母,获得支持去解决,而是闷着脑袋打游戏;为了玩游戏不完成作业,甚至偷钱玩游戏;社交能力越来越低下,压力的耐受性越来越降低等等。一旦孩子出现以上情况,家长要引起高度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爱玩网络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龄人都在玩,自己不玩根本就不能融入进去。这些规则存在于同龄人中,孩子必须掌握这套社会规则和运转方式,父母要理解这个事,带着敬意去帮助孩子,和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你可能会感到很惊讶,发现自己也能玩进去,并承认游戏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马渝根说,有了真实的体会以后,我们才能够和孩子一起找到出路在哪里。

“我们要懂得共同的兴趣有利于和孩子协商玩游戏的限制和规则,也有利于协商如何正确处理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马渝根认为,只有这样做,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

关于厌学

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和意义

厌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拖延和网瘾更普遍、更突出、更复杂。有的孩子一上学身体就不舒服,有的一上课就想睡觉,有的突然说不参加考试了,这三种情况看起来是一样,其实是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厌学常常与负性情绪有关,都是压力带来的负性情绪的生理体现。”在心理咨询中,马渝根经常遇到一上学就身体不舒服的孩子,除了腹泻,心累心跳快、内分泌混乱都是常见的现象。

一上课就想睡觉的孩子,内心对于这门课或是对于学习本身,有着非常强大的压力。虽然想学好,但没有处理好内心斗争,导致心力交瘁,精神内耗严重。

成绩优异的孩子也会遭遇厌学的困境,比如一临近考试就不想去学校。可能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些阴影和创伤,一旦觉察到可能会失败,就会临阵退缩。

“孩子对学业的厌倦、抵触,甚至恐惧,往往是高期待和严要求之下的产物。”马渝根呼吁,父母可以有标准、有期待,但不能太过严苛。因为部分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不是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仅仅是分数上的要求,名次上的要求,做作业快不快,做得好不好,这就本末倒置了。

此外,孩子厌学还源于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当课程设置和孩子的认知能力不相符的时候,孩子无法感受到学习本身的愉悦,一谈到学习,脑子想到的除了做不完的作业和父母的催促,还有父母失望的目光,垫底的排名和同学的嘲笑。

当孩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压力失去了抵抗,对前途失去了渴望,放弃挣扎和努力的时候,父母能做的就是接受他的现状,调整期待,让孩子重新尝试爬起来,帮助他重拾对学业的胜任力和自信心。

还有的孩子厌学的原因是比较孤独,没有朋友。下课后,同学们三三两两在一起交流,嘻嘻哈哈地一起玩,他一个人呆坐在座位上,随时随地被置身于外,慢慢就产生了一种无法融入人群的恐惧,也曾经做过努力,反过来遭到嘲笑,因为去迎合,反而显得更孤单。

“以上所有现象,到最后我们都要回到孩子的内心。”马渝根表示,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去证实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一个劲地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要抓好成绩,很少去强调他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自我掌控感,体现不了自身价值,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上的价值感,时间一长,孩子内心的力量就会逐渐匮乏。马渝根建议,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自我重建时期,与其坦诚交流如何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编后

回顾从去年2月份开始的马渝根教授家庭教育系列讲座,以如何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开篇,引导父母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和尊重孩子,不断地自我修炼,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家庭文化生态环境,最终与孩子形成良好的助益型亲子关系,成为托举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那么,我们究竟怎么给予孩子内心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孩子的成长?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爱。家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所以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陪伴,孩子的精神成长更需要陪伴。孩子最重视的是父母的态度,在你的态度上表达出爱、信任、坦诚、理解、接纳、尊重,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孩子的厌学、拖延等等各种行为,作为父母在制度上要把握好尺度,严格要求而不苛刻,抚爱而不纵容,允许孩子自主选择而不违背原则。

如果父母宽容过度,万事迁就,孩子就会纠缠不休,执意放纵,这是很多亲子关系所显现出来的。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内心力量的缺失,这涉及到父母自身的精神面貌如何,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己作为父母存在的意义,肩负的责任。

我想,父母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根据孩子的性格、家长的思维模式不同,可能方法有所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做明智的家长,给予孩子明智的爱,陪伴孩子的精神成长,让孩子有勇气去做自己。其核心基础是让孩子不断地提升自我掌控感以及社会价值感,让他寻找到自我价值,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母这个身份容易让人产生失望和疲惫,但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如何去诠释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你的思路和心态,归根结底,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孩子。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