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未至 味先行

■徐成文

《教育导报》
2023年第7期(总第3772期) 导报四版

小时候,期盼一年的就是过春节。春节里,抛下沉甸甸的书包,卸下大人交付的各种农活,玩个痛快,吃个敞亮。

现在的春节,玩不再是一种追求,吃倒是寻求极致。春节未至,美食先行。

“爸,我不回家过春节,寄点香肠来吧!”抛下我们紧盯的目光,小女扔出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闯闯”就到了深圳。

香肠,是我们当地春节必备的美食。刚进冬月,人们就着手做香肠。香肠的选材最为讲究,最好做到肥肉瘦肉搭配妥当。如果瘦肉过多,吃起来会干燥难咽,与吃木块并无二样;如果肥肉过多,吃起来直摇脑袋,肥腻得很。经验丰富的农妇,走到卖肉的铺子前:“老板,明天给我留个坐墩,我要做香肠。”坐墩,就是猪的屁股肉,是做香肠的绝佳材料。买来坐墩,将其搬运到菜市场的一个角落,那里排成了长蛇阵,都是一大早赶来做香肠的人。称重、洗肉、搅碎、和料、灌肠、打结。在现代机器的操作下,刚才还是一块硕大的坐墩肉,不一会便成为一节一节的香肠。提回香肠,挂在窗外晾干,等香肠缩水,水分蒸发,便整理成包,贮藏于冰箱。想起远方有亲人或朋友,将晾干的香肠取出一部分,到店铺去压缩打包,通过快递寄到远方。

小女是无辣不欢的口味。我们得为她做麻辣味的香肠。愿麻辣的香肠,伴随她在异乡过好春节。

“给在北京的父母寄点腊肉,他们不回来过春节。”菜鸟驿站里,我正在为小女的香肠包裹书写地址,一位小伙子急匆匆赶到。

腊肉,家乡春节餐桌上的又一道美食。每逢冬腊月,在“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都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猪肉涂抹上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放入木盆里,盖上盖子。等待一两周后,用粽叶绳索串起悬挂于灶屋或者火坑上面,让其过多的水分蒸发一些。要想腊肉色香味俱全,最好选用柏树枝丫慢慢熏烤。这样熏烤而出的腊肉,令人垂涎欲滴。如今,很多人远离了农村,他们每逢冬腊月,便给还住在农村的亲朋捎信,帮忙熏几块腊肉。熏烤后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

小伙子告诉我,自己还在本地一所大学读研究生。父母为了供养自己读书,远离故土,到北京打工。因为诸多原因,父母暂时不返乡,等春暖花开,他们一定抽身回家,再与儿子团聚。小伙子知道父母喜欢家乡的腊肉,春节餐桌上不能没有腊肉。他擅自做主,从老家叔叔家买来腊肉,寄给父母,寄去一份家乡的味道,寄去一股对父母的感恩和祝福。

菜鸟驿站里人头攒动,冰冷的房间因为有了寄东西的人,陡然间热闹非凡、温度上扬。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嗷嗷待哺的小孩,手提一大包汤圆粉,说是寄给在新疆工作的丈夫。大家主动帮忙抱过小孩,让年轻的妈妈排到最前面去寄东西。“我屋那个,就只吃他妈妈老家用石磨磨出的汤圆。这不,他妈妈昨天托人送来,叫我最快速度寄给他的儿子,我可不能怠慢啊!”年轻妈妈一脸的幸福。其实,在新疆的超市,一定也能买到汤圆粉,但来自家乡的味道,带有妈妈的味道的汤圆粉却是唯一。

春节的美食颇多,年糕、春卷、腊肉、香肠、汤圆等等,这些形态不一的美食,照亮了春节明媚的天空,舒展了人们欢愉的神情。这个春节,不能返乡的游子,纵使你们在远方,你们春节的餐桌上,依然有丰盛的家乡美食。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