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一堂有“心”的班会课

■本报记者 张玥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期(总第3773期) 导报三版

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学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分会举办的2022年度学术年会暨全体理事会议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省内各地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代表分享了上好班会课的经验、心得。会上,来自成都市教科院的正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曹璇介绍了就“如何上一堂有‘心’的班会课”分享了理念、经验,并进行教学案例指导。

◆什么是心理班会课?

“心理班会课是以班主任为执教主体,以班会课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知识、方法、技术,解决本班班级中具有共性、典型性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活动。”曹璇介绍,班主任教师通过对班级共性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或心理素质,进而促进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

曹璇说,心理班会课还有三个“基于”和三个“注重”的特点。

三个“基于”,指基于班主任、班级和心理。基于班主任,指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应充当执教者和教学活动设计者的角色;基于班级,指解决班级中的共性、集体性、一般性的心理问题,或阶段性心理发展需求,并服务于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基于心理,指在班级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培养两个方面。

三个“注重”,指注重心理辅导理念的渗透;注重良好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建设;注重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能引发学生深度的情感体验。

◆用“心”的心理班会课究竟是怎样的?

那么,一堂用“心”的心理班会课究竟是怎么样的?曹璇展示了曾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大赛一等奖、来自成都市草堂小学曾韵老师的心理班会课“我和绰号面对面”,以供教师们参考。

这堂班会课的背景是小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同学之间喜欢相互起外号,一时间,班级里同学间开始以绰号相称。有的绰号取自姓名谐音,还有一些则是根据学生的外貌性格特点:“闷墩”“黑娃”“眼镜儿”……这些绰号作为孩子的符号,或多或少带有嘲弄意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面貌。为了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曾韵便以此为主题,为学生上了一堂心理班会课。

首先,曾韵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小手工,折纸人“美美”。她让孩子们在纸人上面随意弯折,而后展开纸张,再次折成“纸人美美”,纸人虽然能够再次成型,但上面的折痕却无法修复。曾韵老师通过这一实践体验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当伤害造成时,想要修复和弥补非常困难,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伤害的发生。

随后,曾韵进行了“自我暴露”,讲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同学给自己起外号,造成了自卑的负面情绪。她通过亲身经历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孩子们在真实事例中体会到绰号可能带来的心理伤害。

而后,曾韵为学生们创设了倾诉的情境,让孩子们在安全、自由的环境中讲出自己和绰号的故事,大胆发表自己的真实体会,换位体验被恶意取绰号带来的不良感受。最后,曾韵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办法积极应对“绰号”,对讨论出来的办法进行甄别,学生在课堂上深刻感受到“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里极为关键的一课。

曹璇说,这堂心理班会课的整个教学设计做到了层层递进,班主任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允许多元思维并存,成为了孩子们平等的辅导者,学生也在这样的形式下敞开心扉、积极回应,感受到心理班会课的特征和魅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