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共读到教学相长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刘勇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期(总第3773期) 导报三版

讲述 粤梅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教育部发布《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近现代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阅读红色书籍是校园传承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要育人路径,但存在情境单一化、教学模式化、解读标签化、情感陌生化等问题。就此问题,我们在课程设计、课堂机制、实践策略三方面着力,促进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养成,从而完成学生文化自信的传承与认同。

红色经典阅读课程,应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来指导,以教学评一致的原则来实施。注重师生真实的阅读体验,从师生共读到教学相长,从内化建构到生活实践,这才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本真需要。红色经典阅读课程理念下的红色书籍阅读,引领学生发现文本承载了什么样的革命文化,作者用怎样的语言传递着革命文化,我们用怎样的阅读策略融入革命文化,培育“红色心智”和“中国灵魂”。

一、设计阅读课程,亲近红色书籍

阅读什么书籍?怎样设计课程?这是前提。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师生共读红色经典,是最好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让师生有书可读。从党员教师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到师生共读《红星照耀中国》《红岩》等书籍,我们不断开设丰富的阅读课程,努力达成“入文、入情、入心”的境界。除了有海量藏书的图书馆和宽敞的阅览室以外,每个班级创建图书角,每学期数百册图书供同学们选择,红色经典书籍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开展“大阅读·大写作”活动,每周安排两节经典阅读课。

创设轻松阅读氛围,合宜注入红色素材。经过观察与调查,革命英雄、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影视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基于“全景式”阅读的理念,整合一切“在地资源”和相关媒体,展开“沉浸式”“交互式”阅读,让阅读因思考和表达而彰显生命的厚重与蓬勃。如果没有置于特定时空,不能把握文本特点,反而以平常体验去感知艰难之境,就容易出现隔靴搔痒或情感错位的问题。以“悦读《红星照耀中国》,寻找革命英雄”课程为例,开展读红色书籍、观红色电影、演红色人物、绘红色心愿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真正亲近了红色经典。第一课段,以“走近真实的你,遇见更好的我”为主题展开阅读,以“走进时代、走近红星、走入现实”为学习任务群,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推进阅读的层层升级。第二课段,联系课内学过的《老山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等文章,化难为易,让学生去理解时代背景;推荐同名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去直观感知红色人物。第三课段,拓展观看电影《恰同学少年》《我和我的父辈》等,在这些资源中,聆听红色故事、寻找红色印记、重温红色历史。

二、结构阅读课堂,内化红色精神

如何共读?如何内化?这是关键。在教学上流于俗套,与文本不能共情,立德树人的目标很难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在阅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文化内涵、红色信仰和教育情怀,只有引领学生共读,才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与人格风范,才能体认英雄模范们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情怀与品质。笔者参与了编写“CCTV先锋与少年·红色经典阅读丛书”《红色家书》,艰难岁月、纸短情长,书中恽代英、邓中夏、赵一曼等革命英雄人物,其书信感人肺腑,其事迹可歌可泣。家书唤醒了尘封的记忆,红色点亮了革命的足迹,编写过程即学习过程,亦是成长过程。

整合阅读资源和教学策略,促进阅读结构化生成。

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本,都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但书本会悄悄教育你,让你成为你自己。”阅读《红岩》时,通过“寻找红岩遗址,梳理英雄事迹,还原人物形象,建构红色文化,践行革命精神”等系列任务,促进学生回归阅读,在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在阅读中感受历史真相。整合课文《邓稼先》《土地的誓言》,推荐观看电影《建党伟业》,通过助读材料、情景体验和文化探究,达到革命英雄人物的深刻理解与感情融通。师生在阅读中发现并感受震撼——发现革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坚韧刚强、勇于牺牲的伟大力量,震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中国精神的一脉相承。这样的阅读滋养和内化生长,正是生命的潜滋暗长与润物无声;这样的精神内核,正是时代的必需品与精神的营养品。

三、创新阅读实践,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如何落地?怎样实践?这是难点。学校开设“红色课程”,充分发挥重要媒体、校园文化塑造、革命纪念场馆、英雄人物事迹、革命遗址文物等重要作用,以此进一步读好红色书籍,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1月13日,光明日报社“阅读向光明·爱国记心间”读书会在我校启动,师生声情并茂地荐读《我爱我的祖国》,我们为波澜壮阔的中国悠久历史进程而自豪,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骄傲。

还可以阅读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对于革命传统文化经典表达,体会不同创作背景下的革命传统文化的言说特点和言说内容。推荐齐邦媛的《巨流河》后,学生反馈《巨流河》不太好看,那个逝去的时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以及自身的成长奋斗史,有点漫长,也有点压抑。我心头一怔,冷静而理性的文字和遥远而陌生的时代,让学生望而却步。于是,我推荐了国产影片《无问西东》。后来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电影《无问西东》谢幕了,书本《巨流河》也看完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脑海。……当他们加入飞虎队的那一刻起,他们决定奔赴国难的时候,他们的生命的轨迹却几乎重合了起来。……愿你,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后来,该文发表于报端。这次阅读成为学生理解革命传统文化的分界点,他们爱上了红色书籍。相对于文本,电影直观地带给人视觉、听觉上的震撼与冲击,让人物鲜活、情感饱满,可以视为一种动态之美;相对于电影而言,文学更凝练,也更深入和细腻,文字可以直击内心,让人想象、涵泳、回味,更呈现出一种静态之美。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自主建构。

阅读与游学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红色经典阅读课程,在实践中还需要深入探索,一是跳出文化的浅表化表达,就是拒绝心灵鸡汤和虚假表态,从浅表概念到丰富立体,让红色教育具有生活味、文化味、学术味;二是跳出阅读的功利化实践,就是拒绝结论先行和分数至上,从讲解传授到悦读体验,让红色教育更具温度、厚度与深度。坚持教旅融合、协同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寓教于游,坚持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充分考虑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人物、文物、遗址、工程、纪念场馆的育人功能。通过实践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学生提升政治觉悟、体认革命精神、培育优良作风,夯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爱党、爱国、爱家的高度统一。

红色经典课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播种红色基因之前完成自我革新。在课程设计、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中国历史、党史和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根据学情,尊重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过程,从师生共读到教学相长,从内化建构到生活实践,让师生都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