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春天 苗青摄
2022版新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中小学一门必修课。教师如何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利用寒假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弘扬劳动精神,成为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我的思考如下——
寒假的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传统的节日中度过,教师要合理利用这部分时间,挖掘春节、元宵节的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开展以“春节”为主题的劳动体验教育,是培养学生养成好劳动、好学习、好探究,培养亲子感情,落实“双减”政策的良好契机。具体来讲,我根据班级学生家庭分布情况(同小区或者邻近小区)和学生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与小组成员一道制定劳动项目式学习方案和家务劳动清单。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民间有很多有关的习俗,如祭灶、扫尘、剪窗花等传统活动。这天开始,让学生按照家务劳动清单,与父母一道做年饭、打扫房间卫生、擦拭家具,从而让学生在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得到锻炼,感知家庭责任意识,落实劳动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越来越浓,孩子与父母一道置办年货,让孩子走进商圈,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学会选择、讨价议价、帮忙提送物品等,感知春节传统文化,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在劳动项目式学习中,小组成员按照劳动项目化方案购买,红纸、毛笔、剪刀等必需品,在组长带领下深入社区,在社区的门口剪窗花、剪福字、写春联。把剪好的窗花、福字,写好的春联送给小区的邻居,体会邻里关系的和睦,感受书法的艺术与过年的氛围。小组成员还组成小区“清洁小卫士”,每天坚持在小区内帮清洁工人捡拾垃圾,打扫卫生死角,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同时向小区的前辈调查以前和现在人们迎接春节习俗的变化,听他们讲解与“年”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词歌赋,了解拜年的习俗,如元日、拱手礼的来历,闹元宵猜灯谜的由来等传统礼仪与文化。
每次劳动结束后,小组成员按照方案或清单,通过互联网,收集与“年”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对比自己劳动中的感受,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把感受记录下来。通过老师和父母的指导,小组成员修改好文章,投稿或者发到班级公众号,通过发表和展示,激发孩子写作的兴趣。
这样以“春节”为主题的劳动体验教育,学生乐于参与,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量,落实了“双减”,实现了学习的增值,亲子关系也得到有力提升。这样在劳动中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提升了学生劳动、学习、交往等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增强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