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中小学“家国情怀”必修课

■北京师范大学什邡附属外国语中学 曾凡军 濮德莉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期(总第3776期) 导报三版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齐家治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家国情怀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以家国情怀来夯筑育人的起点,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饱含爱国精神的鲜活基因,是学校教育的使命和担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实践、探索,谈谈讲好“家国情怀”必修课的有效策略。

一、讲好开学“首修课”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孙中山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因此,学校要把“家国情怀”定位于正其根、立其魂、长其志的开学“首修课”,要把家国情怀种在师生的心中。

每学期开学后,许多学校都会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生的“第一课”。我们的“首修课”也是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这一育人目标来构建的系列教育。2022年秋季开学,学校以“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的主题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德育大课堂”: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举行开学典礼,举办红色诗歌诵读表演,开设中华经典文化讲堂,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等来涵养当代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操场上,学校58个班级的3000余名学生在秋日下站军姿、唱军歌,徒步拉练,聆听英雄故事……在这堂“首修课”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爱军习武,巩固国防;刻苦学习,报效中华”“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等铿锵有力的口号让孩子们谨记心间。汇演当天,他们以整齐的方阵为“国庆”和“二十大”献礼,为新学期开好了头,迈好了第一步。

家国情怀教育既要聚焦青少年,又要面向全体教职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可见,爱国主义教育与其说从娃娃抓起,毋宁说从教师抓起。在新学期培训会上,书记、校长可以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给全体教职工上了一堂扎实的政治思想课,其目的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在诠释教师责任中,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其使命担当。

二、讲好环境“熏陶课”

两千多年前“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在人的学习成长中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因而,学校要创设出立体、多面、健康的家国情怀教育环境,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树立家国意识、增进爱国情感,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怎样讲好环境“熏陶课”呢?

一是精心打造校园硬环境,播撒家国情怀的种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建设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相结合的校园硬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熏陶人。要通过一面面墙、一幅幅画、一条条名言、一个个字符等承载家国情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操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让这些文字镌刻入心。

二是努力创设育人软环境,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无论是“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12·9”等纪念日,或是“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国难纪念日,学校要精心设计并举行相应的活动。学校还要选拔出“红色宣讲员”,他们在纪念日当天的集会或升旗仪式上,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与祖国共奋进”为题演讲,从而激发师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报国之志。如能再加上学校、班级“红色志愿者服务队”身体力行的践行,家国情怀就变成源自青少年内心的最朴素的情感表达。

三、讲好活动“探索课”

当前,家国情怀教育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实践活动的现象。单纯地讲解和灌输,学生很难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想讲好家国情怀“必修课”,就要贯彻其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学校要挖掘活动课的育人功能,通过“以兴趣为引,以体验为乐”来实现“润物有声,育人于行”。

元旦前夕,初一的孩子在剪纸课上用雕刻纸制作了卡通生动的生肖图案,用大红纸剪成了“富强福”“民主福”“文明福”“和谐福”……他们把这些创意作品作为元旦礼物送给老师、家长或同学,这就是对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坚守。在观影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中国故事”《万里归途》《八佰》《钱学森》等,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航拍中国》《创新中国》《历史那些事》等。影像故事让家国情怀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地“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社团活动中,播音朗诵小组讲述嘉兴南湖畔的“母亲船”、渡江战役中的“第一船”、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山东舰”等故事,“红船”的故事让他们重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峥嵘;摄影小组开展了“红色情怀”主题摄影活动,有的同学翻出家中的老物件,通过今昔对比,讲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管乐、民乐、合唱、舞蹈、舞狮队、舞龙队、太极拳……各个兴趣活动小组无不在挖掘和开发红色课程资源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创新,从而积淀了一大批可表现、可传承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并让家国情怀成为一校一域的自然风尚。

“家国情怀”蕴含着民族心、民族魂,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学校要把爱国爱家的种子深深植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就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守、在继承革命文化中涵养、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砥砺家国情怀。探索“厚植”之方法,不搞“疾风骤雨”式的运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做实做细每个环节,浸润学生的心灵,激发历史使命,从而使其成为人生永恒的精神底色。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