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家长会,我着重表扬了班上的几个后进生。
会后, W的妈妈发来一串长长的语音。大意是:对老师的肯定表示感谢,但 W这孩子的学习态度并没有改善,目前的这点成绩算是软磨硬逼出来的,作不了数。
家长说这话的初衷我能理解——希望降低老师的期望值。但这种做法,我不认同。
如果看得见的进步都能不作数,那我们能教孩子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
在节目《奇葩说》里,有一期辩题是“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正方梁秋阳认为,只有当我们认清童话是假的,依然愿意热爱生活,才是真正的勇敢。反方傅首尔却指出,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正是童话的力量。
如果孩子能在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又何必计较童话或是别人的话是真是假呢?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它就是一个典型的“权威性谎言”。当罗森塔尔将随便挑选出来的学生名单附以“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头衔,并以保密为要求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名单上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但名单外,我们身边的孩子难道不需要“因为相信,所以被看见”吗?
在我的记忆中,爸妈一直奉行的就是“小孩子夸不得”。小时候每当听到别人对我的表扬,爸妈往往会把它们说成缺点。别人说我口才好,爸妈会说:“耗子吃灰面(面粉)——白嘴一张。”别人说我动手能力强,爸妈会说:“她只会鼓捣这些耍玩意儿。”别人说我做家务勤快,爸妈会说:“她是舞文弄墨不得行,只有围着锅边转。”……
每每说到这些的时候,爸妈嘴里满是不屑,但眼角眉梢却有藏不住的笑意。他们局促地应对着别人的称赞,竭尽所能地在有限的认知里寻找这些优点的对立面,仿佛唯有如此找补回来,才能达到所谓的“平衡”。
爸妈中年下岗,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但对我的学习从未吝啬过,他们将所能及的“最好的”一切给予了我,他们无疑是爱我的,却听不得别人说我好。这样的矛盾、撕扯,刻就了我骨子里的自卑,以致长大以后的我,能坦然面对别人的批评,却难以承受别人的夸奖。当公众场合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许,内心既窃喜又惶恐。在面对鲜花和掌声时,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觉得自己不配。
如今我也为人母,为人师,我认为无论是加入其他限制条件否认进步的真实性,还是指鹿为马地将优点硬说成缺点,这种把“表扬”逼到走投无路的行为,都是家庭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