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孩子。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父母应该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育理念,积极与学校沟通,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注重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孩子平等沟通。
了解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汇总,我们发现,目前初中孩子学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上课质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基础好的孩子觉得老师讲得慢,课本内容简单,所以不认真听课,而是自己练题;基础弱的孩子学习习惯差,上课容易走神。二是作业质量不高,部分孩子作业写不完就敷衍了事。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很多孩子反映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就是作业没有认真落实的原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三是执行力差。老师说的事情不能做到或者不按要求做,做事情不规范、不严谨。四是习惯没有养成。比如注意力问题,老师说的话始终“听不到”;比如常规方面的问题,经常不按学校要求去做,自控能力差。五是纪律问题。有些孩子喜欢在上课或自习时说话,上课喜欢接腔,影响教学进度,学习意志品质需要提高。
还有一些孩子值日不积极,学习不认真,做题不仔细,行动散漫拖拉,做事经常踩点、卡点,比如上课预备铃响了,还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赶着去上厕所,不会合理规划时间……有的家长知道孩子存在这些问题,而有的家长可能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这些问题。《新课标》(2022版)明确提出国家建设需要有深度思考并能提出新问题以及能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人,因此,孩子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态度至关重要。
了解孩子可持续发展需具备的品质
新时期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孩子必备的优秀品质是怎么样的呢?
一要严于律己,培养习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孩子的优秀,是一系列良好习惯的总和,而自律的养成源于习惯。二要规划时间,自我修复。修复力主要源自外在的支持力与内心的控制力,拥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人,可以在逆境中保存实力,迎难而上。三要标兵示范,责任担当。孩子要具备示范引领担当的品质。四要孝亲尊师,心存感恩。古代圣贤的教育都是从孝亲尊师开始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五要有高智商、高情商、有逆商。正确看待挫折,接纳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主动沟通,走向鼓励,不断努力。六要格局更大,眼光更远。格局大的孩子大气而自信,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
家校携手,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养料”
父母培养孩子常常出现两种错误倾向:拔苗助长和静待花开。静待花开,绝不是每天坐在那儿等着花开,不除草、不浇水、不修剪,花还没开,苗就死了。父母应转变育儿观念,言传身教,家校合力,优化教育生态,注重品德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
父母应该明白“双减”减轻了孩子的负担也拉开了孩子之间的差距。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爱和接纳,这便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养料”。校内不断减负,培训机构逐渐退出,家庭教育的占比却越来越大。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永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没办法顾及到孩子的个别问题,老师也没办法覆盖到孩子的个别知识点,这些都需要父母用心去填补。
因此,优秀父母应该具备以下品质:思想上跟得上孩子,父母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育儿知识,坚持学习输入,恰当输出,了解自己孩子内心的想法,尊重并平等地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简单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见识上要比得赢孩子,有什么样的见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见识往往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心态上好得过孩子,父母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生活状态,大人心态好,小孩才能积极地面对生活;过程上看得比孩子重,孩子成长的经验来自于做事的过程,关注过程能更好地实现结果,回顾过程更容易沉淀经验,好的结果有好的经验,失败也同样有经验教训;结果上看得比孩子轻,结果是不可控的,当孩子尽全力做完一件事,并且结果满意时要认可他,结果不如意时要安慰鼓励他,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面对的过程,要学会淡化结果;政策上了解比孩子多,比如,家长和孩子应该了解一些升学政策和途径,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提前做一些规划;与老师沟通交流比孩子勤。家长可以把孩子的弱点主动告诉老师,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家校沟通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评论老师的不是;教会孩子与人为善,学会感恩,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