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第一课”从压岁钱到财商启蒙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期(总第3777期) 导报一版

每逢春节,孩子们都会收到来自长辈们的压岁钱,寓大吉大利之意。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过万元的压岁钱,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可谓是一笔“巨款”。他们能自己处置这笔钱吗?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压岁钱?

对此,家庭教育指导师、智慧父母研修班讲师高巧珍建议:消费观、金钱观都应从小培养。家长不如借此机会,为孩子上“开春第一课”,教孩子认识金钱,理解金钱,正确处理金钱。

■本报记者 马晓冰

压岁钱归谁管?

大人孩子一起管

“孩子的压岁钱我们会收回来作为‘还人情’的钱再给出去。”严研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收到的压岁钱在手里从没超过3天。从经济周转的角度来看,严研的“账”并没有算错,不过儿子的体验感却是大打折扣,压岁钱被收走的那一刻,似乎新年的祝福也被收走了一半。

“我以前每年过年会有100元左右的压岁钱,我妈就会把我带到新华书店,买厚厚一沓各种各样的习题集,我跟在后面咬牙切齿、默默心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原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储殷聊到如何处理孩子们的压岁钱,不禁回忆起自己的“儿时阴影”。“2021年开始,他们的压岁钱就投入到了证券市场,大儿子赔了1500元,小儿子挣了500元。于是,大儿子要求‘拿回本金,拒绝再投’。”储殷笑着说,自己也在劝导孩子,不亏点钱怎么能长教训呢?

不过,从法律上看,拿孩子的压岁钱进行投资行为,本质上却是对孩子财产所有权的侵犯。根据《民法典》的规定,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吟兰解释:“过年收到的红包就属于孩子的纯获利行为,是孩子自己的钱。他们可以交给父母代为保管,但是可以帮忙管,不能代替花。消费和投资需要强调纯获利。”

如此看来,教孩子体会风险的同时,还需要帮忙“兜底”才行。“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完全放手’,任孩子来花。”高巧珍指出,大多数孩子对于钱的认知十分有限,放任之下,多半会出现“乱花钱”的情况。

“现在最后悔的是没有把从小到大的压岁钱攒起来。”王启强从小就拥有自由支配压岁钱的大权。今年是王启强大学毕业工作的第一年,当不再收到压岁钱时,她不禁感慨:这些年,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她以身说法给出建议:“还是需要爸爸妈妈帮忙保管一下,尤其是现在各种电子游戏充值,小孩自控力差,钱拿到手上往往就浪费了。”

同时,夏吟兰指出,《民法典》还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的行为也要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所以,孩子能自由支配多少压岁钱需要根据年龄、家里的财务状况等情形具体对待。超出范畴时要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因此,面对这笔寓意吉祥的财富,大人、孩子最好能一起处置。

压岁钱怎么管?

合理分配,适当消费

“所有权在孩子,监督权在家长,这笔钱怎么花,也讲究‘理财有道’。”高巧珍给出“四个存钱罐”的方法供家长参考。“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四个存钱罐便代表着四个账户,每个账户又各有区别。

首先是“消费账户”,这里存放的钱是可以进行日常消费的。买零食、送卡片都由“消费账户”出资;其次是“储蓄账户”,这一部分存放的是“不动产”,只进不出,用作财富积累;还有一个“投资账户”,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用其中的钱,进行理财活动,不一定是投入证券市场,还可以作为摆地摊、手工集市的本金。最后一个是“爱心账户”,里面的资金可以用于救助小动物、支援灾区、为乡村小伙伴购置书籍以及表示感谢时为亲朋好友购买礼物。

“家长也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向他们展示自己是如何分配金钱的,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合理分配的好习惯。”高巧珍建议,不仅是对压岁钱的管理,对于平时的零花钱,也应养成及时记账的习惯,每次一翻开账本,就能很直观地看到钱都花在了哪些方面,帮助孩子在反思、总结后更好地做出取舍。“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带着孩子认识和感受机会成本的过程。”高巧珍说。

此外,高巧珍建议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多使用现金支付,让孩子认识纸币,进而感受金钱作为交换媒介的意义。“在孩子3—7岁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对他进行一些金钱观、消费观的教育,和其他能力一样,支配金钱的能力也需要从小锻炼。”高巧珍认为电子支付的环境下,孩子体验的更多是一种“无感消费”,一块钱和一万块钱除了数额以外,似乎无异,对于“价格”和“价值”的理解也很难建构,所以多使用纸币,能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钱”的意义。

如果说3—7岁是在父母划定的金额内进行消费,8岁以后可以一步步让孩子也参与到资金的分配中来。他可以选择当下花少量的钱买一辆小的玩具车,也可以选择把钱攒起来,未来买一辆大玩具车。不过,不管如何选择都是孩子自己的决定。

“不止管钱”

锻炼孩子管理的综合能力

讨论金钱看似俗不可耐,实则不可或缺。

首先,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意愿,有益于提高孩子的配得感。配得感即一种“我值得拥有”的正向情感,而配得感不足会诱发孩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高巧珍举例,某男孩在春节期间突然“离家出走”,孩子与家人并未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正当家人困惑、着急之时,孩子自己回到了家。原来,他只是想把即将“充公”的压岁钱挥霍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抵抗“剥夺感”,捍卫自己的主权和自我意识。“这种剥夺感会滋生自卑心理,也就是‘我不配拥有’的自我怀疑,即便是看起来格外‘懂事’的孩子,也很难不受影响。”高巧珍提醒家长,希望孩子自尊、自信,就一定不能忽视其配得感的获得。

其次,分配压岁钱,是一个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的好机会。“及时满足是人的本性,而延迟满足是人的能力。”高巧珍说,“延迟满足并不是训练孩子的耐心,如果他第一天能得到的东西和10天后再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孩子并不能体会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差别,也很难明白等待的意义。”而正确的做法是设置一个更高额的回报作为选项,提供给孩子。

比如,孩子今年共收到了5000元的压岁钱,如果孩子选择将其中的3000元进行存储,高巧珍就奖励他2000元,增加这份储蓄。孩子存2000元,高巧珍就只奖励他1000元。存的越多,奖励的越多;存的越少,奖励的金额就越低。

是当下多消费,还是为未来多累积?在每年的选择中,孩子已然得到了锻炼。“这种能力培养好了,孩子会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高巧珍同时指出,家长的引导要建立在孩子自主、自愿的基础之上,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思考。

“你以后想要成为富人,还是穷人?”“你更希望做金钱的主人,还是金钱的奴隶?”“你愿意被金钱控制,还是控制金钱?”当孩子心里有了选择时,再去与他探讨具体的方法:如何积累财富?如何做金钱的主人?如何控制金钱?慢慢地,孩子的自我分配和管理就会越来越合理。

犯错不可避免,执行过程中,孩子可能早早就把钱花光了,或是想要的太多,无法全部获得。“这时候才是教育的好机会。”高巧珍说,“不论学习什么,总要经历一个先试错,再进步的过程。此时就要考验家长有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了。”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