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实践要真知在实干中造福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观

■苗勇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3期(总第3778期) 导报四版

晏阳初(1890—1990),别名晏遇春,巴中人,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特聘顾问,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先驱,与陶行知并称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南陶北晏”,与梁漱溟、卢作孚三人并称为“民国乡建三杰”,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告人民语》(与赛珍珠合著)等书。

晏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形成了简单实用、便于推广的教育方法,向实践要真知、在实干中造福的乡村改造道路,提出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学习观。这种学习观及其实现途径,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启迪民智  强民救国

晏阳初一生矢志以平民教育启迪民智,以自己的言行唤醒民众,以“不流血”的方式达成强民救国的伟大目标,他提出了“除文盲,作新民”的新思想、“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认为人民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并为此秉心直行,终身不悔。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与他的出身与成长经历有关。晏阳初出生于巴中的书香世家,自幼跟随身为塾师的父亲熟读孔孟。14岁入阆中天道学堂接受西学,17岁到成都华美学堂开展系统的西学训练。蜀道自古难行,多有凶禽猛兽,在动辄数日数月跋山涉水的求学路上,他常与那些苦难的挑夫为伍,所以,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深感底层民众之劳苦。1913年,晏阳初考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又进入美国耶鲁大学读书。在行万里路中,他见识了万里风物,目睹万民困苦,同时深感祖国积弱积贫。

他在耶鲁主修政治经济学,立志改变祖国面貌。那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密切关注时局的变化。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天,他就以教育秘书的身份,奔赴法国战场,为华工当翻译、写书信,教那些目不识丁的华工识字读报,并编写出版《华工周报》。

某一天,他收到一位华工来信:“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365个法郎捐给你办报。”晏阳初读信后深受触动,并于此发现了“苦力”的“力”,让他久埋心中的济世理想找到了突破口,立志献身于开发民智。

开智济世,强民救国,这就是晏阳初平民教育观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的重要思想。

简明易学  自成体系

晏阳初从小就崇尚惟实惟用,一切言行都特别贴近生活。他从日常生活以及报刊杂志中,挑选出最为常见的汉字,编成《平民千字课》,作为平民教育的教材。从不识字的人只要每日学习两小时,连续学习四个月,就可以达到读书写信看报的水平。

“你是人,我是人,不分贫与富,不分尊与卑……”这就是晏阳初所编教材中的内容,简明易懂,朗朗上口。他把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提升到涉及到所有平民的高度,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贩夫、走卒,不分男女老幼和年龄大小,只要他们愿意学习,都可以随时随地参加免费学习。

晏阳初特别注重系统学习的观念。从回国的那一天开始,他就立志将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践、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的结合,“六大建设”——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

在河北定县试验时,他专门创办了适宜农民阅读的《农民周报》,打造了流动图书馆,搭建了农民剧台,开办了最早的农村广播电台,这些在中国都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又是简明易学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在各地的推行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言传身教  以人化人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晏阳初特别重视向实践学习、向民众学习,他说:“要想‘化农民’,就必须‘农民化’。”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晏阳初带领妻子许雅丽和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毅然离开北京,带领一大群知识分子走出书斋,来到定县进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实验。他们住农民房、穿农民衣、吃农民饭,与农民打成一片。他们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虚心地向农民学习。在这十多年里,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创办了一个“人类社会实验室”,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化农民”就须“农民化”的重要理念。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晏阳初始终以“人”为航标,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及其重要意义。他在定县农村改良动植物品种,由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引种试种,让农民自行择优选择优良品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举办了多个实验农场,改良当地的猪种和鸡种;他还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自助社、合作社,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等经济活动,进行多种多样的“生计训练”。同时,他会慢慢让农民自己进行组织——不是被救,而是自救;不是被教,而是自教;不是带给农民知识,而是让农民慢慢地有所认知。

晏阳初说:“我们下去不是救农民,一方面我们要向农民学习,因为有很多东西我们并不知道;另一方面,也是让农民自己去救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完善的人。”

兼收并蓄  去旧创新

晏阳初称自己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

晏阳初崇尚创造,学习西学,却并不迷信西学。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中,认为教育要适合各自国家的情况,“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

他并不反对外国优秀的东西,但主张对本国历史文化环境务必彻底研究,求得公民教育的根据;对于外国东西亦可引为参考,以期适应世界的潮流。

在如何对待中外文化和思想传统的问题上,兼收并蓄、去旧创新,成为了晏阳初的重要思想主张。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一直都做得相当出色。美国曾经系统地引进“定县经验”,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

晏阳初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救世观,他一生服务的是底层劳苦大众。他始终将自己的所学和治学,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高度统一起来。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和学习观念,已经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跨越了种族和阶层的界限,成为了20世纪早期和中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实践。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