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妈妈语录”热销的冷思考——

噱头不可靠,学会“教”更重要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8期(总第3783期) 导报一版

“妈妈为什么逼我学习?”“是为了你将来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是为了你在累的时候,随时可以打车回家。”“为了你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可以住自己喜欢的酒店。”……近日,电商平台销售的“清华妈妈语录”走俏网络,引发关注,不少家长将之奉为家庭教育“神器”。

不同于以往委婉、含蓄的教育激励方式,新奇、直白的语录受到一些家长的推崇,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许多家长们的目标追求。那么,这样的“名校父母语录”真的是通往成功的“秘笈”吗?

卖的是噱头,买的是安慰

早在“清华妈妈语录”走俏网络之前,“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就已经在各大网络平台收获关注。所谓“清华妈妈推荐教材”“哈佛爸爸总结的十大育儿心得”层出不穷,这些真假难辨的育儿理念,更催生着重重焦虑。

针对“名校父母”带头“卷”的现象,教育部在答复《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中明确表明:将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对此,《光明日报》也发布评论:被金钱裹挟,是教育焦虑的向下延伸。尽管此类产品已被教育部等主管部门严令禁止,但“换汤不换药”,仍以“家规家训墙贴”的形式在电商平台售卖,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买的大号,贴在家里面,每天让孩子早晨起来读一遍!”

“物有所值,让孩子时刻注意,省得我啰唆了。”

“在朋友家看到的,马上也给自家孩子安排了一套,希望孩子能每天看看,牢记于心。”

…………

如此“黑红”,为什么仍有家长愿意喝下这碗“毒鸡汤”?究其本质,一方面是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的“卷”,一方面是由此带来的盲目造成的。

这样的状态就像是一个“旋转的陀螺”,家长不断抽打、动员自己和孩子,旋转不会结束,因为终点是更高、更快、更强。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指出,陀螺空转般的内卷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每一个“陀螺”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受精神的折磨。

停下来或选择退出,不行吗?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表示:“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认识自己,但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使命,用教育实现阶层跃升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不参与即淘汰出局,人们宁愿选择一头扎入竞争的漩涡。

“考入名校”是一个“向上走”的目标,同在一个跑道上,家长也希望能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孩子、鞭策孩子赢得比赛。而“名校过来人”的经验此时显得尤为珍贵,如“清华妈妈语录”般的产品也迎来商机。“有没有用,试试再说”的背后,其实是家长们“就算赢不了,但也不能输”的心态使然。

好好学习,“钱”途无量?

如果说“清华”的 title贩卖的是焦虑,该语录的内容则宣扬着功利。以有钱为前提,赋予“逼你学习”正当性,让学习从一个发现并更新自我的过程,变成了一场交易。

“过早地将学习与金钱挂钩会让孩子认为钱比学习更重要。”真正的“清华妈妈”可妈认为,学习是一种对自我的长线投资,以金钱为目标是短视的,将人生的意义绑架在消费主义的基础上是小格局的,也是脆弱的。

同时可妈也指出,“学习不是为了铺张浪费、不是为了放纵欲望,同样不是为了‘挣钱给父母花’。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通过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拿到更优秀的‘入场券’,确实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选择权。”但这些属于努力学习带来的“副产品”,而不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唯一目的。

近日,安徽省庐江中学发生了一起“抢话筒”事件,有人因不满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陈某友的“功利性”发言,冲上台抢过话筒反驳,称“我们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发全场听众热烈反响。

“功利主义把教育看成是满足个人或者社会功利目标的要求,它追求价值功利的最大化,哪怕牺牲学生的和谐发展也在所不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说,尤其是个人功利主义者,会将集体看作对个体的挤压与威胁,把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相对立,这样的教育价值取向无疑是错误的。

不论是学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我们所遵循的教育价值应有其秩序。石中英认为,有一些教育价值应该优先实现,有一些教育价值可以延迟满足。它们的顺序不应被颠倒,如果把分数、金钱、面子等等看得比学生的成长还重要,会造成价值失序。“好的教育,一定是适合、完整、赋能、指向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是促进公共生活的改善的教育;是促进全体人民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全球公民的教育。”

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站在石中英所提出的“四个层次”上审视,为什么去学习的答案将不再盲目和功利。从为小我、为父母,到为他人、为国家,乃至为了全人类,格局打开的同时,也将更接近于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找回那些曾被我们舍弃的重要目标。

听人说教,不如因材施教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借用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可妈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听再多‘名校爸妈’的语录,最后都需要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找到专属的‘育儿心经’。”

高质量的陪伴是可妈给出的首要建议。亲子时间根据每个家庭状况的不同或长或短,是难以统一要求一个硬性标准的事。但有限的时间里能否达到高质量的互动交流,就需要各位家长各凭本事了。专注、投入是态度;温馨、温暖是氛围;平等、共情是原则,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有效的陪伴就算短暂,也会成为孩子成长中很好的滋养。

与其要求孩子,不如家长先做到。对于“清华妈妈语录”,可妈也从另一个视角启发家长:要求孩子成人后有较高的消费水平、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包括赡养父母的能力,不如先自己做起,追求理想,努力工作,打拼事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做孩子的榜样,至少让孩子在“卷”的时候能轻松一点。

其次家长还需要降低期望。在智商遗传中,也存在“均值回归”的现象,即一种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不会永远持续,最终都会向平均值移动。也就是说,智商很高的“学霸”爸妈反倒很有可能育有一个智商没有那么高的孩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丁延庆曾就读于北大、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拥有博士学位,从小可谓是“神童”,6岁的时候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他的妻子也毕业于北京大学,可他们的女儿,成绩却并不理想。

有一次,丁延庆聊到自己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小学的孩子在一次班级测验中,竟考了倒数第一。没有过人的天资,加上丁延庆夫妇的“放养式”教育,使女儿在进入小学前就已经比其他孩子“落”下一大截。为了帮助女儿不再“吊车尾”,丁延庆开始给她补课,不过,孩子成绩虽有起色,人却郁郁寡欢起来。面对“填鸭式”高强度的知识学习,女儿并没有感受到乐趣,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给不同的受教育者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针对同一个教育目标,不同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丁延庆决定“因材施教”,放弃了对女儿的“改造”,接受了她只是一个普通小孩的事实,更注重对女儿兴趣的培养,尽管成绩依旧普通,但找到了独属于她的“闪光点”。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