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题为“合肥教育名师陈某友讲座中被轰下台”的视频+图文网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根据网帖介绍,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陈某友“输出的价值观大多和功利性相关,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包括“同学们读书就是为了钱”等话语,引起现场听众不满,纷纷退场。(据澎湃新闻)
事件发生后,合肥师范学院学校已于2月19日派出调查组,赴庐江中学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目前,我们虽不得知事件最终调查结果,但这种把教育的目的粗浅地同获得财富画等号,不仅仅曲解、贬低了作为人类最崇高事业的教育,更尽显其功利、拜金的畸形价值观。
究其本质,这种“功利教育论”折射出的是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对基础教育存在应试化、急功近利、短视的问题。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家长追求好成绩,诸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观点层出不穷。
我们不免反问,难道受过高等教育人没有“挣大钱”就是失败吗?难道怀有崇高理想而非实现个人财富自由就是愚蠢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倘若带有如此功利的目的接受教育,则会为个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就个人而言,纵观世界上拥有巨大财富的人群,其财富往往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因为“读书读得好”才拥有的,这背后包含了家族财富、机遇、以及商业眼光等因素。知识水平较高的人财富往往处于社会中游。因此,若个人读书的目的是“挣大钱”,那么他很可能在面临“读书挣不了大钱”这种境遇时心态失衡,轻则意志消沉、重则对社会持有否定和报复心态。
对社会而言,倘若将读书的目的看作“挣钱”,那么社会风气将日渐浮躁,社会公益事业将很难得到良性发展。因此,功利教育论既脱离实际,又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势必不能走向功利主义的误区。
在批判教育“功利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透过这场闹剧,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终点又该落到哪里?
或许,我们可以在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的观点中寻到答案。怀特海认为,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有文化并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二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简单地说,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个人可以变成“更好的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当我们把教育的终点放在将个人激发出最大的价值时,我们会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既可以凭借掌握赖以生存的技能,并以此获得生存的物质条件,还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心智,在精神思想上变得充实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