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龙马潭区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深化体教融合,实现以体育人——

校园里掀起运动“热”

■左存锋 本报记者 王浚录

《教育导报》
2023年第20期(总第3785期) 导报一版

泸州市天立学校举行校园篮球比赛。(龙马潭区教育和体育局供图)

“我们是冠军!”2月23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学生足球联赛上,女子甲组冠军尹吉甫学校女足队把冠军奖状高高举起。

如今的龙马潭区,每月都有中小学体育比赛,学校参与率达100%。学校参赛队在赛场上拼搏竞技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到户外,参加体育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近年来,龙马潭区立足“体育强区”建设,认真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深度融合,促进全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探索体育课堂新样态

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上课铃还没敲响,泸州十二中的八年级学生张丽婷迫不及待地和不同班级的同学跑向篮球场,等待接下来的篮球兴趣选修课。她毫不掩饰自己对体育课的喜欢:“通过每周两节的篮球选修课,我的投篮更加精准,我也爱上了体育课。”

从2020年开始,泸州十二中根据初中三个年级体育教学内容、重难点与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对每周3节的体育课进行功能性调整,构建起“基础课+足球普修课+兴趣选修课”的体育课程模式。

“兴趣选修课采用选课走班的方式,我们在每学期期末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感兴趣的项目。随后,学校体卫艺中心统计汇总,结合师资情况,在新学期开设相应课程。”该校副校长万春介绍,学校把每个年级的24个班分为4组,每组6个班同时上课,每一项目课程由专业或特长教师授课,“实现了由大班教学向每班30多人的小班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团队意识也更足了。”

在龙马潭区,像泸州十二中这样积极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学校不在少数。

尹吉甫学校于2021年成立“格致1+2+3”艺体工作室,通过专业引领、学习实践、教学研讨等途径,为该校艺体学科老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探索提升城乡结合部初中艺体课堂的有效性。

该工作室成员、体育老师郑四海是亚足联 C级教练员,也是四川省校园足球骨干教师。不久前,工作室全体成员对郑四海的课堂进行了观摩学习。这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立定跳远课让不少老师感叹“收获颇丰”。

“工作室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部分优秀成员在学科内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带动团队整体的提升,创新体育课程和教学方式。”校长陈莉感慨,两年来,体育老师进行探讨、研究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已成常态,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得到激发,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运动基础。

此外,龙马潭区还鼓励乡镇中小学将武术、毽球、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工作中,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以胡市中心校的舞龙、安宁学校的莲枪、罗汉学校的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在龙马潭区各校园多点开花,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需求。

全员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阳光”普照校园

长期以来,“学校开运动会,观众比运动员多”,是困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

如何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度?龙马潭区鼓励全区学校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将体育与劳动、安全、国防相结合,进行体育课和大课间改革,推行每一名学生都参与的全员运动会。

2021年,龙马潭区加入该联盟的6所学校集中举行了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运动会展示活动。活动集知识性、竞技性、协作性、趣味性于一体,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从中得到锻炼、收获成长。

除了全员运动会,龙马潭区各学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将体育、德育和艺术融于一体,开展了扎实有效的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育类课后服务,促进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

“泸州十二中历来重视大课间,每个年级的活动各有特色。”万春告诉记者,该校七年级以“操化+足球+素质”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守纪律、重协同的良好习惯;八年级以“跑操”活动为主,提升学生的耐力;九年级以“跳绳+力量练习+耐力”活动为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玉带河幼儿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科学保教的原则,通过开展轮滑、曲棍球等课后服务,既满足家长们的托管需求,又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个性发展。

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龙马潭区还在区内学校选点试行“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对体育特色校的指导管理,将足球、篮球等适合在学校开展的项目与体育特色校创建相结合,打造出一批“名校办名队”品牌项目。

“例如,天立学校重点打造女子篮球与男子足球项目,两支队伍在全国、省级比赛中取得不俗成绩,多名队员升入清华大学等知名学校。玉带河幼儿园将‘以动育人,匠心琢玉’作为办园宗旨,发扬足球特色文化,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示范幼儿园。”龙马潭区教育和体育局体育与竞赛股股长许秀平说。

畅通体制机制

促体教融合纵深发展

室外操场生龙活虎、室内场馆挥汗如雨……仲春时节,漫步龙马潭区各学校,学生们在崭新的体育场地跑起来、动起来,击球声与欢笑声在校园回荡。

近年来,龙马潭区加大基建投资保障,加快青少年体育设施网络建设,尽可能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体育场地、场馆,添置专业训练器材,逐步推进校园运动场设施标准化。目前,区内体育器材达标学校34个,占学校总额100%。

不仅有硬件上的保障,龙马潭区还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融合工作的意见》《龙马潭区中小学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对体育特长生实行特招,对篮球、足球等重点项目实行优秀运动员直通车培养计划。

许秀平介绍,该区通过考调、招聘以及与高校建立大学生支教计划合作服务等方式,保障体育教师配置,新招入的体育教师向体育特色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我们鼓励专业教练员到各类学校帮助体育教师提高训练能力,并将优秀体育教师纳入教练员培养体系。”

为进一步激发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龙马潭区政府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区政府、区教育体育局与学校的三方职责,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价考核;将学校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等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体育与竞赛股负责对学校的体育工作进行日常考核,形成体育工作三级督导体系。

“经过一系列推动体教融合的举措,越来越多的学生回归操场,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龙马潭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刘春艳表示,下一步,龙马潭区教育体育系统将不断建立健全体教融合育人机制,逐步实现让体育回归教育、让教育反哺体育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让运动的阳光洒满校园每一个角落。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