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破解“开学综合症”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24期(总第3789期) 导报二版

“新学期,许多孩子有表现出集中注意力困难、记忆能力较上学期而言下降、不想上学、不想完成作业等情况。”成都市温江区花都小学班主任、语文教师卢诗雨说,这些都是开学之初,在孩子们身上很常见的表现。

由假期进入新学期,孩子们或多或少会产生身心不适应,如今,开学已近一月,孩子们适应了吗?如何破解“开学综合症”难题,帮助孩子快速进入新学期的学习状态?3月4日,在成都市温江区家长学校第一讲“教育大家谈”环节,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德育、家庭教育教研员马云飞,成都市温江区花都小学德育副校长范泽洪,花都小学班主任、语文教师卢诗雨,花都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丁嫄及家长代表涂灵从家校协同的角度,给出了解答与建议。

调节情绪,帮孩子消除“开学恐惧”

“新学期刚开始时,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最明显的感受是,来咨询的孩子数量增加了很多。”花都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丁嫄举例:有一些孩子会在校门口哭,迟迟不愿意进学校;有的孩子会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找各种借口迫切想回家;还有些孩子会直言作业没写完,格外抗拒假期的结束及新学期的到来。

当孩子出现“开学综合症”,就说明学校和家庭要开启“开学抚慰期”了。花都小学班主任、语文教师卢诗雨表示,消除孩子对开学的抵触情绪,要先从心理方面进行疏导。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担心,需要家长提前去检查和指导,避免出现因欠了作业的“债”而不敢上学的情形。

除了假期作业,开学对于孩子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状态的转变,从自由、舒适的假期时光,切换到规律、充实的校园生活,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惰性”更是一只“拦路虎”。对此,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德育、家庭教育教研员马云飞指出,在生活状态的切换上,成人尚会出现一定的畏难情绪,孩子想退缩、有懈怠是正常现象。家长需要接受孩子当下的状态,才能帮助他,和他一起找到更好的状态。

“孩子在开学阶段出现‘不适应’是很普遍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孩子能够做到在家里和在学校完全一样,大部分孩子只能做到间歇性地自律。”马云飞就客观情况进行分析,孩子不能做到“持续性自律”并不代表一种失败,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和纠结。不断地“唠叨”孩子,向他们输出指示和要求,是孩子最厌恶的行为,不利于他们情绪状态的调整。

“学校在这个阶段也可以多给学生设计一些互动性的课程活动,让他们有一种‘学校比家里有意思’的感觉,慢慢地,他们就会淡化状态转变的不适,把关注点更多投入在趣味性的探究中。这就考验老师寓教于乐的课程设计能力了。”马云飞说。

共创氛围,唤起孩子的“开学向往”

“营造向往校园生活的氛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主动引导。”马云飞认为,孩子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也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和正向的鼓励,在好的环境创设下,孩子往往能够更主动、更快速地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遇到,我们在家中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他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生活。”花都小学家长代表涂灵分享了她的经验,“我会和孩子说,你们班老师可能会很想念你哦,老师布置的任务你有好好完成吗?见到老师,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话……这些情境的预设也是给孩子的“预警”,让他有个心理准备的同时,想想自己有没有任务还没有完成。”

这样的方法也得到了老师和专家的认可,马云飞表示:“勾起孩子在学校平常的、美好的回忆,家长可以在聊天中问孩子,喜欢哪些同学、爱上哪个老师的课、最爱吃学校食堂的哪个菜等等,让这些美好的回忆成为孩子的念想。心中有向往,孩子自然会主动想要迎接开学。”

关于开学前要做的铺垫,马云飞认为,不仅要“说”,还得要“做”。临近开学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准备新学期的文具;可以提前几天,带孩子在校门口转转,让孩子和阔别已久的校园打打招呼;也可以在家做学校日程、环境的复刻,帮助孩子提前融入“开学氛围”中。

“家庭教育中,有一点我觉得至关重要,那就是鼓励和爱的输出。”涂灵说,在运用各种小妙招激励孩子的基础上,她会在家中给孩子准备很多小星星、小桃心形状的贴纸,日常生活中奖励给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随时为他送上拥抱,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和孩子一起用爱的方式来解决。

“爸爸多陪伴,妈妈好情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营造一个充满巧思与爱的氛围,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所谓的开学困难也自然能迎刃而解。”成都市温江区花都小学德育副校长范泽洪说。

执行“双规划”,顺利度过“开学适应期”

“新学期,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孩子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同的期待,此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比较容易达成的新学期小目标,让孩子在一点一点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会满满的成就感。”万事开头难,卢诗雨建议家长尽早设立一个目标,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去践行。

“说说自己下一年的打算和规划,是我们家传承下来的例行活动。在每年一度的家庭会议中,每一个人都要说说自己来年的安排和待办事项。今年,孩子也加入了进来,我们与他一起制定了2023年心愿清单和愿望目标。”涂灵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去感受环境的变化,并思考这些改变与自身的关系,以及“我”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解决?

对于新学期计划,马云飞建议家长引导孩子进行“双规划”。其一,是提前收心,在开学前一周,尽量避免远途旅行,避免居住在爷爷奶奶家,将孩子的学习生活空间相对固定下来,并对一周内的日程进行一定的规划,有节奏地调整之前松散的状态。其二,在开学后或开学前一天,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来,认真地谈谈新学期的学习规划,在哪些方面要着重努力,在哪些领域希望尝试和拓展,为即将开始的新学期绘制蓝图。

“开学之后,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家长更需要注重高质量地陪伴。首要的就是多关心孩子。”马云飞也提醒家长,“关心”并非事事操心,而是要耐心、细心,尤其要关注孩子在开学第一周时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

“有的老师会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让孩子回家‘打卡’,家长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打卡’的情况,结合老师的反馈更进一步地了解孩子当下的状态,针对孩子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开学适应期。”马云飞说。

问答时间

现场,来自温江区各小学的部分家长也提出了他们当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专家、老师们一一就这些问题作出了解答。

Q: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应该聚焦哪些方面?

马云飞:在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学习管理能力很重要,它涵盖了学习能力的各个方面。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意识,不是说让孩子立志要做宇航员、科学家,而是要让他们明白,成为那样的人需要哪些素养、知识、能力,需要进入怎样的状态。学习管理能力就要求孩子自己能够把大的目标层层剥开细化到每天的小目标、每一个小计划上。

有计划,接下来就是执行,促进行动的最好方法是用执行后的反馈来反向促进下一次执行的发生,做好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完成适应的过程、学习的过程。

Q: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心理调适?

丁嫄:心理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需要家长关注到如何去调节孩子的情绪状态。只有先把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再去谈道理、谈学习、谈思考才有意义。

孩子大哭大闹时是无法思考的,家长可以先抚摸孩子,等孩子情绪平复下来后,再让他尝试着说出自己困扰的问题是什么?想怎么做?如果他说不出来,可以用写下来的方式,总之,要积极引导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保持运动的好习惯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很重要。保证每天30—60分钟的运动时间,是一个健身又悦心的过程。给孩子正向期待,孩子也会朝着更好的未来迈进。

家长还需要降低预期。只有家长先降低预期,才能看到孩子身上好的变化,才能不因为孩子偶尔打破一些预期而焦虑、发火,从而有一个更温和的家庭环境。

Q:孩子做作业总是难专注,怎样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马云飞:第一,不能随便打断孩子,只要孩子在做有益的事情,家长要尽可能不去打断。第二,加强生活化的学习,比如亲子阅读、相互讨论,这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一种方式。第三,提供好的环境,不要在孩子学习时进行干扰,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适合学习的氛围。第四,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棋类游戏、益智游戏。第五,孩子在做事情时,家长需要引导他一次做一件事情,并以身作则,多任务并行处理,往往一件事也做不好。

Q:高年级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叛逆期,家长应该怎样跟孩子建立信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青春期?

丁嫄:家长要做的首先是保持界限感。接受孩子、不冒犯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与个人空间。其次,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被理解,他期待的是,当他能够毫无顾忌地把所有想法说出来时,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爸爸妈妈能够耐心地去听,能够共情他的感受,并且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帮助。

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预备期时已经可以介入了,比如大方告诉他们身体和心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情绪可能出现的波动。提前告知孩子,也能避免孩子因为好奇而做出一些冒险的举动。

Q:孩子“屡教不改”,家长应该怎么办?

卢诗雨:在严格要求孩子前,家长要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好榜样,如果有,就清楚地展示给孩子看正确的习惯应该是怎样的,要让孩子明确你对他的要求及原因,还有他应该做出的正确行为。

同伴学习也是一个好方法,可以让孩子去观察他的小伙伴,对孩子来说,同伴之间的赞美和欣赏,更具有激励作用,他们会不自觉地向他欣赏的同伴学习。

另外,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你与他随时随地都是站在同一战线的,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随时都在指责他。在发现孩子坏习惯的同时,也要发现孩子的好习惯,孩子是越夸越好的。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也不应只把怒气、拒绝传递给孩子,更应该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希望他变好的那份满满的爱。

Q:如何通过家校共育来改善孩子的拖延症?

丁嫄: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都存在拖延的问题。造成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家长总提出一些很严厉的要求,或较多的唠叨,孩子内心会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抵抗,并表现在行为上。此时的心理指导策略第一是指令清晰,减少唠叨。第二是态度明确。最后,一定不能忘记给孩子正向的强化。

除此之外,家长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拖延问题,或者分析一下孩子的行动什么时候开始变慢的,他的自信心是否受到打压?这将更有利于拖延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