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在问,孩子带给我们什么?是分娩的痛苦,走样的身材?还是创造生命的惊喜,得到拥抱时的温暖?我觉得都有,但更主要的,也许是自我的成长,以及对完整人生的体悟。
初为人母时,我们都异常温柔,可从孩子上学后,我们却变得不再耐心。
记得有一次送小号上学,路上下着小雨,他穿着雨衣,很享受雨中上学的感觉。突然他问我:“妈妈,什么声音是好听的呢?”昨天学校布置了个小任务,发现你最喜欢的声音和不喜欢的声音。于是我反问:“你觉得呢?”他说:“狮子的声音、老虎的声音、打雷的声音。”我说:“都很好,那你听听现在有什么声音。”他静静地听,说有雨滴的声音、汽车跑过的声音、妈妈高跟鞋的擦地声……
我们正聊得开心,听到前面一位妈妈正在抱怨她的孩子。那是一个小
学生,三年级模样,估计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妈妈正在数落他。小男孩没吱声。“我给你说,课堂上听课专心些,集中精神,你听到没?”我走在男孩后面,发现他已经被旁边的广告牌吸引了,妈妈还在絮絮叨叨说个不停,她的絮叨飘散在雨中,成了孩子的耳边风。
这是无数妈妈的真实写照。为何你说的话孩子不愿意听?那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我们要运用智慧,调整心态和语气,和孩子温柔地沟通。
沟通的内容不要仅仅局限于学习。我们可以和孩子聊聊眼前所见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行人的衣服和言行举止、路边摆摊的小贩等都可以是观察的内容,长期观察对孩子认知世界非常有益。可以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趣事、身边的见闻、孩子感兴趣的明星,这是深入了解孩子,正确引导其价值观的好时机。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正襟危坐、严肃认真,殊不知教育其实可以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在轻松愉悦的聊天中,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引导他去思考和鉴别,是培养孩子走向理性的关键。
即使孩子犯错或学习不令人满意,我们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尽量不要用“我给你说”这样命令式的语气,而采用“你觉得怎么样?”的问句。要记得,沟通的目的是希望和孩子一起找到问题的原因进而改进,而不是责备。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改进的措施,让他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制订的计划不执行,承诺过的事情不兑现,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奖惩机制。一定要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你的事情你负责,你的计划你制订,你的错误你承担,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我们常常觉得,养育孩子是我们在帮助孩子成长,但这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一场人生修炼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内心坚强,外在柔软,我们逐渐体悟到我们是孩子人生旅程的陪跑者,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这沿路的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