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

周睿

《教育导报》
2023年第24期(总第3789期) 导报一版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心理健康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和干预机制、建立家校合作“一生一档”心理健康档案、对中小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加强落实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与培训、用人工智能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一项项提案说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更让人忧心的是,约30%的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拒绝向任何人倾诉。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倾诉?面对压力时,孩子缺乏有效疏解的方法;家长在关注学业成绩之外,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和情绪的觉察;孩子有倾诉的欲望,却总被家长忽视,不能及时得到解答,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就再也不愿吐露心声了。

当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时,很多家长常常不能理解、共情孩子,他们会把孩子的某些异常表现误认为是青春期的叛逆,觉得孩子是在无病呻吟,小题大做,甚至一些家长还会认为,孩子是在用心理问题逃避学习。

如今的孩子与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他们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丰富,而是更加重视对“自我需求”的关注。在这样的变化之下,家长必须学会读懂孩子的情绪,聆听孩子的声音,给予孩子陪伴、接纳和共情,让家成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

孩子成长中的烦恼需要被看见,而这些烦恼背后的家庭问题更需要被看见。很多心理老师在接受咨询时发现,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看似个人问题,实际上背后存在家庭系统功能缺失和环境的影响。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曾提出过“树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就像一棵树,树根是原生家庭,树干是价值观、理想等认知系统,树叶是成就感、自我肯定。人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多半是树根的原因。因此,孩子出现问题,家长首先应该审视自己,从自身寻找原因。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在如今“万物皆卷”的时代,教育“卷”出了焦虑的父母,也“卷”出了脆弱的孩子。在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压力是不可回避的。当学习成为唯一的意义所在,无价值、无希望等消极情绪便容易覆盖孩子的心灵。要改变这一现状,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破题之法。关系大于教育,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在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面对外部冲突和学习、生活的压力时,也更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

其实,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藏在日常生活中。孤独时的真情陪伴、受挫后的鼓励安慰、烦恼时的耐心倾听,都是提升孩子心理素质的好方法。所以,爸爸妈妈们,请和孩子一起去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并告诉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爸爸妈妈都会支持你!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