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积极为教育发声——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导报》
2023年第25期(总第3790期) 导报一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把握新机遇和新挑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四川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发声。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

加强西部高校国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人才驱动。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天然沃土,但当前,西部高校国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不够、高水平师资引育困难、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不足等难题,急需破解。

对此,汪劲松建议,给予西部高校更多人才政策倾斜,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供更大空间;加强西部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布局和投入,提升国防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水平;支持西部高校开展国防领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为西部高校培养更多的国防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

加强中国书法教育普及

2009年,“中国书法”(指传统软笔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蔡光洁看来,中国书法是中华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渗透着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内涵。但长期以来,中国书法承载的文化精髓未被充分发掘,其育人价值也未被充分认识和重视,长期被学校教育忽视或边缘化。

为此,蔡光洁建议,加强中国书法教育普及体系设计,督导教育教学有效实施。她提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课程学分、教学条件、岗位师资、评价考核等方面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书法教育进一步明确要求,并发挥好教育督导“利剑”作用,确保其贯彻落实。同时,将书法教育体系延展到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

针对优质书法师资队伍培养,蔡光洁建议,一方面,加大高校书法专业和学科建设力度,合理设置培养规模,在本硕博各层次形成质优量足的书法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落实中小学书法教师岗位编制,形成稳定的书法岗位师资队伍。此外,还可以借助书协和书法名家等资源,构建社会书法教育优质师资库。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建德

清理班级群中与教学无关的任务

杨建德在调研发现,中小学班级群内存在许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网络任务,部分企业或行政部门通过学校,将网络信息传播任务布置给教师,教师布置给广大学生及其家庭。

为此,他建议,严格甄别筛选需要在班级群内传播的网络信息,杜绝群内知识内容的难度与当前年龄段学生接受程度不匹配的问题;从上级部门单位出发,采取管理措施,研究制定中小学网络信息发布管理制度,落实学校信息发布审批主体,明确审批职责,规范此类信息在校内的传播,以减轻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眉山市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青神中学所在的青神县,通过集团化办学破解区域学校发展不均难题,实施学校校舍维修项目,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通过组建教育集团,实现区域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王晓梅介绍,当地还加大对教师的补充培训,提升县中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王晓梅认为,必须多管齐下:一方面,在区域内实施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让强校带弱校,减小学校间差异;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的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城乡间、学校间师资均衡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 ChatG 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可以胜任许多一般性白领人员的工作,其出现将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产生巨大影响。”对此,褚良银认为,应优化现有教育模式,在小中大学生培养方案中适当多开设一些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以更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如何培养?褚良银建议:

一是在小中大学生培养方案中引入创新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学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技巧与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创新和勇于创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把已掌握的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并发挥他们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将实践性创新活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通过项目等多种途径开展创意作品和创新课题等实践性教育,包括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利用先进人工智能来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是教育方式要切实从讲授型教学向实践型和参与型教学转变,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判断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达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能力的目的。

●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

建议鼓励成立前沿交叉学科国家级学会

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一条必然路径,用好学科交叉这个“催化剂”,凝聚更广泛的科研人员力量,有助于国家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伴随着科技进步,基础科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尧德中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如生物信息学、脑器交互/脑机接口、能源材料、类脑智能、碳排放等没有国家级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因此,缺乏对相关领域科研人员进行思想引领和学术引导。

对此,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鼓励成立前沿交叉学科国家级学会的办法,营造全国性的交叉创新环境,推动原始创新;为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关办法还应鼓励学会吸纳国际会员,促进我国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更快形成主导国际性科技活动的能力。

(本报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人民日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