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批评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治愈

向颖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0期(总第3795期) 导报一版

据新京报3月22日报道,海南省临高县一名女孩遭遇霸凌,被多名同校学生在校外殴打。网传视频中,多人手脚并用对该女孩施暴,还将其推入水沟。被打女孩头发凌乱,双脚赤裸,身上有明显伤痕,跪在地上向施暴者说“对不起”。

3月24日,临高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称,对已满14周岁的违法未成年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对严重失职失责的学校校长予以免职,其他相关人员责任处理结果后续将及时向社会通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霸凌事件通过网络进入人们视野,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预防和阻止校园霸凌事件。当事件发生后,因为涉及未成年人,解决方式更多停留在“批评教育”“道歉”“和解”层面,鲜有人关心那些受害学生的心理、情绪问题,更遑论这些曾经被伤害过的人,后来过得怎么样,如何被治愈?

每一次欺凌,都可能在被欺凌者心底埋下一颗“恨”的种子,要么向外攻击他人,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周围人身上;要么向内攻击自己,陷入“后遗症”中不能自拔。近期热播的韩剧《黑暗荣耀》就是映射,被校园霸凌欺负到遍体鳞伤的女主步步为营,完成了自己长达18年的复仇计划,让网友直呼“好爽”“解气”。但现实中,我们不主张“复仇”,更反对脱离法律框架的“私刑”。“爽文”不会发生,更多的人困在被霸凌的角落里,久久走不出来。

因此,霸凌事件发生后,比“批评教育”施暴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受害者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治愈自己。

首先,帮助他们停止精神内耗。经历过校园暴力的人,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感:“为什么欺负我?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从而越来越自卑。中国父母总喜欢让孩子反省自我,但在这个问题上,请家长“偏爱”孩子,认同孩子,坚定地告诉他们,“你很好,不是你的问题。”他们需要拥抱曾经那个脆弱的自己,需要理解过去那个无助的自己,然后勇敢地和自己和解。

其次,鼓励他们表达自我,直面伤痛。一味地沉默,或者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过,只会加剧他们的否定情绪。情感需要宣泄,如果不去表达,就会找到另一个出口。请家长给孩子安全表达的空间,主动倾听他们倾诉。如果一开始很难,那就让他们写下来、画下来,在空旷的山谷喊出来。这个把内心的感触动情地、痛快地表达出来的过程,本身就是极好的减压方式。

然后,鼓励他们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随心所欲,并尽量沉浸其中。一些受害者会急于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强迫自己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甚至无意识地从行为上优化自己,结果导致越来越焦虑。经历类似事件后,请家长允许孩子,给自己一个缓冲期或者真空期。简单来说,把“我的快乐”放在第一位,让孩子通过一些有获得感的事,比如学习一门技术、或一种乐器,来取悦自己,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积极的、正面的自我形象。

总之,如果希望孩子重拾阳光自信,那么,父母至少先要做到接纳、尊重和倾听,传递给孩子勇气、信心和力量,让他们能从父母这里获得安全感。如果孩子对人际关系彻底失去希望和信心,产生的变化超出自己的预期,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正常生活时,也一定要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和他站在同一战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