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四载温柔之乡

★原泸州市梓潼路学校校长、四川省特级教师 刘川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2期(总第3797期) 导报三版

听完几位校长的演讲,每一位讲述者,都为我呈观了一幅生动的、充满无限美感的乡村教育的实景图画。驻足这些画面前,清风扑面,恍若梦回“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惬意和温暖。我们终于找到乡村教育应有的现象和状态。驻足这些画面前,我仿佛看到,4年来他们用焦虑和惶恐,用激情和欲望,用理性和信仰,徐徐铺展的美好画面。

驻足这些画面前,细观其经线、纬线、浓淡色彩,都饱含了精卫填海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性格、女娲补天的情怀,以及盘古开天的勇气胆识。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动,但我早已动容,因为我是他们的陪伴者、同路人,默默祈祷着。

4年的孜孜以求,其中的艰辛只有自知,不必言说。说不出的苦,才是最痛的苦。不过也好,康德曾说:没有经过痛苦折磨的人,没有资格谈论幸福。乡村学校的校长、老师们,用走过的痛苦,换来了光明、幸福的前路。

当然,几位校长仅仅是乡村振兴联盟的代表。我知道,还有更多的学校,都在创造着耐人寻味的故事,甚至谱写这更加动人的传奇。4年砥砺前行,铸造了我们改变乡村教育的意志,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8年9月18日,是乡村教育振兴联盟的第一次会议,阴天、清冷、小雨,会场很小,很安静。因为“振兴”二字,让我浮想“八千里路云和月”,联想到“浮厉兵秣马,跃跃欲试”。

可乡村教育振兴这一宏伟目标,谁敢奢谈容易?谁敢奢谈实现?实现这一目标涉及观念重建、模式重构、内容重组等。每一项都是针对当下教育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甚至是触及当下教育的痛处和软肋。

联盟成立这4年里,我们专家组在全省各个学校召开了不计其数的研讨会、剖析会和畅谈会,我们紧紧依靠教育问题、教学问题、生活问题、阅读问题等,追踪师生的生命权利、自由权利、幸福权利和创新权利。风声、雨声、交流声,我欣赏到教师思想的千姿百态,聆听到教师灵魂的欢笑和哭泣。每次座谈会我都由衷赞叹:多么美丽的乡村教师!

宜宾潆溪小学一名教孩子们纳鞋垫的女老师让我记忆犹新。她和孩子们坐成一排,就是一道自然风景。她40来岁,很腼腆,眼波闪烁。即便与来访的客人没有眼神的交流,她也会满脸红晕。我细细端详,看到她的微笑中流淌出教师的善良和人性的充盈。

我问她:“纳鞋垫有什么意义?”

她喃喃自语说:“这好像也是教育。”说完,她又拾起手上的活计,专注地指导学生。我愣在原地,痛吸一口山风。我们都在说乡村资源匮乏,我想说这不对,这是为自己思想和认识的贫瘠,寻找客观理由。

是的,乡村没有飞机火箭,没有一流的实验室。但拥有可供我们育人、开智,拓宽思维的、丰富的乡村教育资源。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的眼光、认识的思维。传统的农耕文明,创造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4年间,这样的乡村教师还有很多很多。和他们的相遇、交流,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铭刻心中。

我有一种突出的感受:有一大批乡村教师,正在觉悟和觉醒。在他们身上,若隐若现、或深或浅,我看到了孔子的身影、陶行知的影子。他们是乡村教育真理的寻觅者,真理是不能被定义的,我只相信,一所学校、一群纯真的孩子、一群博学而勇敢的教师,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峦、一阵鸟儿灵动的叫声,这里一定是真理的栖息地。

大家也许会问:“你为乡村教育做了什么?”其实很简单,我仅仅是发现、尊重、赞美和鼓舞。如果要问我:“这4年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想,是新冠疫情妨碍了我与学校的更多接触,使得组委会安排的诸多计划未能完成。但我相信,向前看,大家会只争朝夕,独立思考,释放出更大的潜力。未来的道路,必将更加辽阔、更加精彩!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