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之后再谈教育

★成都泽邦实践教育研究院院长 石峻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2期(总第3797期) 导报三版

2015年,我辞掉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名校铁饭碗”,“下海”创业,干起了“个体户”。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办书院授国学。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感召下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引领下,我们和家长一道带领孩子们到杜甫草堂、武侯祠、百花潭、浣花溪、宽窄巷子、金沙博物馆等成都风景名胜开展“游学活动”。

2019年的3月28日,在时任川陶会秘书长杨东推荐下,我成为“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专家组的一员。4年来,我先后到遂宁、达州、巴中、绵阳、内江、乐山、德阳的“联盟校”进行了调研,多次去了开江县永兴中学、南江县红军小学、绵阳市游仙区徐家伟清小学和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二码头小学。

我曾先后5次到南江县红军小学开展工作。这几年来,学校依托李先念骨灰撒播地、巴山游击队纪念地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把弘扬红军精神作为育人载体和实践追求,开发红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全校师生参与唱红歌、跳红舞、看红影、诵红色经典、做红军餐饭等系列活动,形成浓郁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彰显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一次到开江县永兴中学调研,有老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手工劳技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面对这“一针见血”的问题,我暗自想:如果这问题解决不了,我这‘专家’恐怕‘下不了台’。在参观中,我发现学校的骨雕、瓦雕等手工艺术作品中不少是以甲骨文、篆书为素材,剪纸作品中不少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我想,如果能将语文教材中的重难字词梳理出来,作为学生的雕刻内容;将名著主人公作为剪纸素材,不就加深了对语文的学习吗?同样的思路,也可以用到其他学科上。

30年来,永兴中学形成了以地方文化、风景名胜为主题的易拉罐粘贴画、种子粘贴画、纸浆画、剪纸、瓦雕、骨雕、泥塑等为代表的手工特色艺术。这是一所有传承、有团队、有特色的学校——如何打破发展瓶颈?如何更好地以手工艺术教学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学业水平?如何将劳动技能上升为“五育融合”?如何将“死”的展品变成“活”的校园文化?在三年多时间里,我和专家们多次到校调研,开展了以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研讨,形成了《永兴中学特色发展助推学校全面发展规划》(纲要)等。这期间经历了学校的换届调整,但“在继承和发展中‘再出发’”成为校领导的共识。

“充分挖掘在地文化,融入学校特色文化,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思路,也运用到了徐家伟清小学和二码头小学。徐家伟清小学以“竹文化”立校,学校形成了栽竹、画竹、诵竹、奏竹、编竹、舞竹、刻竹、烙竹、唱竹等11个“竹文化活动课程”。

2019年去二码头小学考察的情形,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走访了学校周边社区,凭吊了“文化抗战”遗迹。在学校核心文化表达上,我们充分融入了这些地域文化。学校新创作的校歌《码头寻味,流华渡舟》中有这样的歌词:“码头寻味,流华渡舟。芳草萋萋,月如钩。我们是乘船的娃娃,我们是划船的水手。嗨嗨哟!嗨嗨哟!大手拉小手——出发去遨游。”

乡村,乡村文化哺育、滋养了乡村学校。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反哺着乡村,助力了乡村振兴。

去年底,我再去红军小学调研时,听校长说,学校系列研学活动已纳入了南江县红色研学课程。在县教体局的支持下,他开始谋划依托链点学校打造劳动教育基地。徐家伟清小学将学校周边流转的土地,改造成了面向整个绵阳市区的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实践教育基地。永兴中学的学生作品,成了开江县“乡村旅游节”的旅游商品,面向川东北和陕南的“秦巴文旅博览会”的文创产品。五通桥区已形成以二码头小学为核心围绕“‘绿橄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盟”。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