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农村民族小学的非遗传承之路

★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教育集团校长 刘其祥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2期(总第3797期) 导报三版

我们学校是一所川滇交界处的边远山区民族小学,所处的平地镇曾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司马相如曾在此凿山修路,开疆扩土;一代名相诸葛亮曾由此挥师渡江,七擒孟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就坐落在这个小镇。面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和学校艺术教育开展的重重困难,我们在2005年萌发了“抢救宝贵的俚濮民俗文化,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想法。

于是,我带着教师们利用节假日走村串寨采风学习,从迤沙拉的山歌王子起加才的歌声中探寻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根源;舞王杨兴荣曾说:“彝族人生来不会唱歌的是木头,不会跳舞的是石头,听见笛子响,脚板就发痒。”三棵树的省非遗传承人“起光禄”,讲述了宫廷音乐是如何与土著彝族音乐融合演变为“谈经古乐”的;绣娘“纳茂秀”介绍了“从头到脚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俚濮彝绣”。在老艺人的描述中,迤逦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着教师们,促使教师们将优秀的文化资源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播进孩子们的心里。

2018年,学校加入乡村学校振兴联盟后,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彝风存古韵,平地竞风流”的校园文化主题为引领,围绕“俚濮民俗教育”这一主线,形成了以“谈经古乐”为代表的美育课程、以“羊皮鼓舞”为代表的体育课程、以“俚濮刺绣”为代表的劳动课程。

一是唱起家乡的歌,唤醒心底的文化根脉。学校发动师生们搜集了2000余份资料,通过筛选、整理和改编,形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俚濮彝族民歌集》。课余时、农忙中,随处可再闻孩子们吟唱《放羊调》《挖木碗》《彝乡美》等优秀民歌。

二是跳起家乡的舞,课间舞动绚丽民族风。我们带领师生改革大课间活动,将传统的“操”与民族的“舞”结合起来,创编了彝族少儿韵律操《笛脚畅想》、彝族烟盒韵律操《彝翮弦韵》、彝族锅庄舞《金沙彝笛》、彝族羊皮鼓舞《彝风鼓韵》四套大课间操。这些特色大课间操不仅有效激发了孩子们锻炼身体的兴趣,而且又对非遗文化进行了传承,先后3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三是奏起家乡的乐,非遗之音沁人心田。月琴、二胡、三弦、阮等民族乐器在校园中随处可见。课余时,孩子们抱起心爱的乐器,奏起家乡的乐。过去,“谈经古乐”只有在村寨中有重大活动时,老艺人们才会聚在一起弹奏。但随着一批批年轻人走出大山,“谈经古乐”在村寨中的传承出现了断层,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我们勇挑重担,组建教师民乐队。还外聘市民乐专家每周到校开展专业指导,孩子们免费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师生共传承的非遗学习热潮。

四是绣出家乡的美,飞针描绘古韵画卷。“村口树下老婆婆,带着一个小竹箩,一筐丝线一块布,绣出家乡好生活。”孩子们对俚濮“彝绣”的记忆源自于彝族服饰和歌谣。学校创建“俚濮彝绣”美术实践工作坊,让劳动教育和美育工作相融合,重拾祖辈留下的刺绣记忆。

十多年来的坚守,我们改变了地方优秀文化埋藏深山无人识的现状,揭开了“俚濮”彝族古老文化的神秘面纱,探索了一条农村民族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