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项目”的武侯实践

■孔丹丹 本报记者 王浚录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4期(总第3799期) 导报三版

3月29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主办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武侯实验区“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项目”2023年度展示活动在成都市棕北中学举行。

◆项目现状

活动中,武侯区教育局局长蒋晓梅表示,中国教科院武侯实验区合作共建是武侯区努力实现“中西部教育现代化核心区”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郝志军认为,教育研究要到一线去,了解真实现状,把握真实问题,通过成果展示和调研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育人方式关键策略。一是坚持全面育人,统筹多元资源;二是强化课程实践,有序融合实施;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校实际。

中国教科院武侯实验区办公室主任杨庆文在汇报中说,“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项目”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院、区、校”联动推进,“判、研、训、评、展”五步循环运行,落实“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提升区域学校育人水平。目前,武侯区项目学校58所。项目实施两年来进一步明晰了五育融合的理念内涵,构建了“1+3+3”区域课程育人实践范式,初步形成了常态化项目运行机制,研制了学校五育融合育人课程结构框架,完善了学校课程整体方案体例。下一步,项目组将在顶层设计、培训指导、成果展示等方面深入探索。

◆实践经验

成都市武侯区第三幼儿园、成都市棕北小学和成都市棕北中学代表项目学校分别介绍了学校(幼儿园)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

武侯区第三幼儿园园长王利华介绍了该园的“玩美课程”。幼儿园以“构建玩美乐园,培养现代中国人”为宗旨,以培养体魄健康、独立自主、敏学好思、品行优良的聪慧儿童为课程目标,促进“五育融合”落地。“三坚持”:坚持文化浸润,坚持游戏为基,坚持健康为本;“三优化”:优化时间安排、优化环境创设,优化资源利用;“三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队伍保障;“三审议”:审师情、审目标、审资源。

成都市棕北小学校长徐映认为课程建设是“过程导向”的研究过程。学校构建“绿源”课程,用“六大行动”深入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以课程浸润儿童心智,助力儿童自然生长、持续发展。

成都市棕北中学校长丁世明介绍了该校的“三三六”课程体系。学校重构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实施为核心,着重提升学科课程育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实效性;破除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着力实现学校课程整体的动态融通;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课堂,以“五卡联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新技术深度融合构建现代课堂;开发实施专题课程群,统整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功能,促进孩子全面成长。

经验分享后,成都市棕北中学八年级数学老师黄钰涵进行“平面图形的镶嵌——武侯祠区域美化设计”课例展示。该课例将武侯祠研学活动中的真实问题与数学平面图形的设计相结合,从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创作设计、各小组分享设计方案三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课堂上,师生互动热烈,气氛活跃。

◆专家点评

中国教科院专家团队对武侯实验区“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项目”的实践进行点评指导。

刘晓荷博士用“有秩序、有活力、有规范、有特色”评价了武侯区的实践,同时提出学校教育哲学与实践落地的贯通、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优化学校课程群建设等问题。项纯博士认为,五育融合评价要关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学科之间的促进性、跨学科的关联性、超学科的生成性。杨清博士认为项目学校对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有深度思考,用“整体、融合、个性”高度概括该区的实践经验。

郝志军的点评关键词为:有智慧、有进步、有亮点、有成果。他从“五育融合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融得如何?”四方面进行指导。“为什么融”,融是为了克服单纯、克服单一、克服单调,为了走向综合、贯通和整体,培养完整之人。“融什么”,融知识、融思想、融方法、融文化。“怎么融”,以主题、大概念、活动等方式融合。“融得如何”,要从活动开展、方案设计、文化价值系统、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优化来考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