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科研为支点 引领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小金中学 陈林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4期(总第3799期) 导报三版

2022年7月,根据省委“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阶段学校的要求,新津中学、金堂中学派出11人到小金中学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帮扶。通过调研,显示有近40%的教师希望参加课题研究或研讨会提升自己。于是,以教育科研为支点,引领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此次组团式帮扶的重要策略。

2022年10月,“教育公平背景下汉藏两地结对教师培养实践研究”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课题组力求在工作室、科研专家、管理人员、班主任、学科教师等方面全方位结对,组建了以“新津中学·小金中学”为基础,“津·金”为主的“蓉·金”结对帮扶团队,搭建了民族地区教师科研促发展的良好资源平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研,培养一批具有引领示范能力的本土骨干和专家型教师,为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持续发展积蓄力量。以下为教育科研推动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借助结对培养,形成引领新模式,缩短发展周期

总体操作模式:两地学校遴选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科研种子干部和教师,形成校际——校内“1+2+N”层层结对模式,从而形成“层层结对,融合培养;星火式引领,雁阵式发展”的培养模式。从引进高水平教师的“输血式”到打造本土专家“造血式”的转变。

在结对专家的指导下,成立学校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学科中心组。组织联合科研项目,推动两地教师共同发展。如:新津实验高中历史组与小金中学历史组联合进行新课程教学研究,实验高中教研组长张小燕与小金中学教研组长兰英共同推进州级课题——“组团式”帮扶背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该课题由支教教师李林翰负责。

在层层结对模式下,校长挂帅,在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工作,使教师参与全员化,教育科研常规化,教师培养日常化。

组建两地教师交叉教学的实验班级;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互派教师、跟岗研学、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等结对培养活动,交互作用,促进两地教师共同发展。

二、鼓励申报课题,打造研学共同体,提高发展效益

课题研究是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以课题为平台,形成学习、研究、实践共同体,促进教师较快发展。

首先是共同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课题研究使课题组成员形成学习共同体,相比个体学习而言,互相监督,互相激励,能提高教师学习热情和效率,有利于教师在专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进步。

其次是共同研究,在研究中发展。课题研究关键是选题和研究,需要教师立足课堂,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研究是一个严谨且漫长的过程,在研究中更需要不断总结,不断调整。课题组也是一个研究共同体,成员们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不断碰撞达成共识,在讨论、研究中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是共同实践,在实践中收获。课题研究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否有价值,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个体实践往往不能证明普适性,所以将研究成员组成实践共同体,互相照应、互相完善,形成合力,让教师们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目前,小金中学在研省级课题5项、州级课题3项、县级课题1项,拟立项课题3项。除了校长陈林负责的“教育公平背景下汉藏两地结对教师培养实践研究”,还有学校党委书记袁顺桥负责的四川省教育科研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课题“民族地区自适应平台下的高中数学自主学习导学模式构建研究”,起到良好示范、引领作用。

三、组织各类活动,推动教研一体化,增强发展动能

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将研究渗透进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进教师形成“教研一体化”的理念和行为习惯,并在活动中找到成功感,增强自身发展动能。

组织各类人员开展学习研讨会,确定研讨主题,对有价值的成果进行奖励并推广。如组织管理者开展新时期民族地区如何培养教师专业道德、提高职业情怀的研讨会;组织班主任开展民族地区治班策略的研讨会;学科教师开展“三新”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学策略研讨会等。

开展与结对教师线上线下共研共学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相关文献,撰写学习心得或研究论文,帮助教师在校内外交流或发表。

进行新教材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学设计比赛,课题确定可与结对教师共同研究确定。优秀者向县级、州级推荐,并将其教学设计参与省市级评比,或收入结对教师主编的专著中。

四、建立相关机制,确保教师参与度,提供发展机遇

教育科研参与的考核加减分制。如:是否保质保量参加每周分学科固定的教研活动,是否参与课题研究,是否参与研讨活动等,均根据级别和情况分类别加减分。

结对教研组、备课组联合教研制度。结对组长定期进行线上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共同教研。

教师外出学习制度。每学期选派老师到浙江德清、四川省新津中学、四川省金堂中学等学校跟岗实习,并与阿坝师范学院共建实习基地。

近一年来,小金中学逐渐形成“不研不教,要教必研”的教研一体化理念。学校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部分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头羊。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实现民族地区教师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教育公平背景下汉藏两地结对教师培养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PDTR2022-06)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