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美主义者”解压

■成都市新津区外国语实验学校 周余平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4期(总第3799期) 导报三版

小荣(化名)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和年级前茅。她下课除了上厕所,便是埋头做题。她不爱和人交往,学业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身为班长,对同学们要求严格,控制欲很强,近来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闹了好几次矛盾,同学关系有些紧张。小荣最近出现了晚上入睡困难、食量严重下降的问题,经常一个人哭起来。

◆认识“完美主义”

小荣的种种表现表明她有“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是指,追求没有瑕疵的目标,以及采取一定要达到此标准的行为方式。完美主义者会为自己设置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极高的标准,这种标准对于设置的个体来说较为不符合实际,该个体还会以自己是否达到这些高标准来判断自我的核心价值,通常情况下这些极高的标准都与对失败的恐惧相联系。

小荣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制定极高的标准、对自己的严苛的评价方式、严格的自我批评,责备他人、对他人充满敌意等心理,会让其不断批判自我、攻击自我。这些不良情绪会变为负性影响,会消耗她本身的心理资源,所以,她开始出现了一些生理上的障碍。

◆分析家庭、学校、个人原因

完美主义者的形成,家庭是主要原因。这类孩子的父母常用“都是为你好”对孩子进行控制,孩子的潜意识认同了父母的要求,并且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固化为人格。小荣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平时生活自律,喜欢运动、看书、绘画,社交范围窄。母亲常告诫小荣:“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不要和不三不四的同学交往。”小荣从小学起,成绩优秀,这让父母的教育方式得到正面验证,到了初中以后,他们仍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

“唯分数”的标准催生“完美主义”。在惯性思维下,分数的意义代替了学习本身的意义。某些教师会无意识地对第一名的学生说:“你这次考得很好,但是不要骄傲,继续努力,走出这个学校、这个城市,还有很多比你优秀的人。”这样的话在激励学生考高分的同时,也让他们时刻充满了紧张。

◆应对策略

策略一:开启自身的觉察能力

用“量尺问句”,帮助小荣这类学生开展自我觉察。最简单的量尺是:10分代表自己心中期待的最理想情况,零分代表最糟糕的情况。第一步:了解自己当前状态在量尺的什么位置,给自己打分。第二步:当状态极端不好、打零分时,想想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了哪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想想那一状态几分;等感觉好一些,再次打分。第三步:假设给自己打了6分,再次反思这一分数,思考自己对“足够好了”的认知和判断。孩子得分很低的时候,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不只有成功和失败,还存在“还不错”“差不多”“基本上”中间地带。

策略二:认识学习的意义

针对小荣基础扎实、习惯良好、学习内动力充足的情况,引导其认识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追求完美的人只想要结果而不管过程,与追求完美相对的是允许失败。允许自己在学业上有不如别人的方面。教师要帮助他们把“我必须”变成“我可以”,减轻对学习结果的极端追求。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乐在其中并获得成就,这种积极的“沉浸体验”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引导孩子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诚实面对自己,并对其负责。

策略三:帮助家长改变育儿认知

班主任和小荣家长交流后,建议其让孩子去接触不同的同龄人,同龄人的接纳和认同会减轻孩子的心理焦虑。此外,建议父母还可以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接触不一样的观点,学会多角度看待孩子学业进步和人生幸福的问题,提升多元思维能力。如果发现孩子睡眠或者其他躯体障碍严重,要找专业人员帮助并治疗。

我们倡导积极的完美主义,反对消极完美主义。每个人不可能完美,勇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样会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幸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