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的三台记忆

■杨之炫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5期(总第3800期) 导报四版

我是东北大学材料学院2022级学生,今年春节期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三台县有来自东北大学的学生在支教。多方求证得知,原来东北大学和三台渊源颇深,在8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东北大学曾经内迁到三台办学,旧址就在今天的三台中学。

带着强烈的好奇与向往,2月4日,在父母陪伴下,我来到了三台中学参观,追忆百年东大,缅怀峥嵘岁月。

进入三台中学校园,迎面是两栋五层高、横排贯通布局的教学楼和综合楼,简约而不失现代气息。在教学楼与大门和围墙之间,是绿树掩映、小径纵横的初心广场。这是2021年“七一”前夕,学校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精心设计、整体打造的。广场以图文橱窗、浮雕造型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展示了1928年三台县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在三台中学的光辉历史。

穿过教学楼门厅,来到位于综合楼底层的校史馆。学校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三台中学的百年历史和办学成就,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段,当是国立东北大学在三台办学的历史。

始建于1923年4月的东北大学,在上世纪30年代初,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一流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学校园被日寇侵占,师生先后流亡北平、开封、西安等地,期间被国民政府接管并改名为国立东北大学。1937年底,日寇进逼潼关,西安震动,国民政府有人主张停办解散国立东北大学,或者将其迁到青海。时任校长臧启芳不忍断送学校前程,安排教务长李光忠带着其亲笔公函,到四川各地接洽,寻找新的办学地点。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先后接纳了48所内迁高校异地复课,占战前中国108所高校的44%,压力可想而知。但当李光忠一行来到刚刚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洪灾,正在闹饥荒的三台县时,时任县长郑献徵和三台人民依然向国立东北大学敞开了胸怀。

1938年春,500多名师生徒步从西安出发,经宝鸡、汉中、剑阁、绵阳,历经艰辛,终于在当年4月抵达三台。通过租赁县城东街潼川府贡院和草堂寺部分房屋,以及潼属联立高中(今三台中学)的部分校舍,流亡7年、数度搬迁的国立东北大学,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异地办学。当年5月10日,学校正式复课。

战火纷飞,时局动荡,东北、华北虽大,却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国立东北大学寄寓三台,偏安一隅,得以保全。师生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饱经沧桑的国立东北大学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三台办学之初,只有文、法学院,之后陆续扩充了理、商学院,到抗战胜利时,已发展至五院十二系,基本恢复了在沈阳建校初期的办学规模和学术氛围。国立东北大学在三台办学期间,先后吸引了陆侃如、冯沅君、高亨、杨荣国、姚雪垠等名师来校任教,在特殊年代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

国立东北大学在三台的办学历史,是国难史,也是抗争史。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国立东北大学师生一面积极传播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一面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据记载,学校先后建立进步组织和社团80个,包括共产党领导的读书会、民主青年社等进步组织,以及团结在党周围的各种壁报团体、学术团体、剧团等。因为师生的不懈努力,三台人民的爱国热情被点燃,教授送子参军,学生投笔从戎,一度蔚然成风。

在三台中学校史馆,我目睹了两份珍贵的历史文物:一是国立东北大学教授萧一山送子参加远征军的嘉奖令,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从军报国的一个缩影;二是国立东北大学师生和三台人民开展“一元献机运动”,为抗日前线购买了一架半战斗机的情况报告及捐款收据。虽然地处后方,在饥荒连年、战火频仍的年代,国立东北大学师生和三台人民依然慷慨解囊,共赴国难,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鲜活例证。

国立东北大学在三台的办学历史,是流亡史,也是发展史。参观过程中,一座名为“根·源”的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象征国立东北大学校门的背景墙下,一位身着长衫、手持书卷的老者巍然肃立,一对身着民国学生装的青年男女目光坚毅、眺望远方。雕塑的基座上,清晰刻写着“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雕塑”。

原来,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后,留川师生在原址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经多次搬迁、合并,于1952年在南充市组建了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院一分为二。其中,本科专业迁到成都,发展成为今天的四川师范大学;专科专业留在南充,改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发展成为西华师范大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台不仅是东北大学的经停站,也是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的根源地。如今,四川师范大学校歌歌词“白山黑水,源远流长,狮山灵秀,哺育栋梁”,正是这一特定历史的记载。

八年朝夕相处,八年荣辱与共,特殊的经历铸就特殊的情谊。如今80多年过去,东北大学和三台的这份情谊如红色血脉赓续绵延,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东北大学每年都会派遣一个研究生支教团到三台县中小学支教,目前,支教团已传承至第九届。志愿者都是品学兼优的研究生,他们政治思想好、专业能力强,深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师生好评。由于未到开学季,很遗憾我无缘与在此支教的学长们相见并交流。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三台中学,特别是初心广场和校史馆,连同正在修复的“东大园”,已经成为当地宝贵的教育资源。这里不仅是三台中学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课堂,也是全县中小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仅2022年,全县就组织了2000余名中小学生来此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每次东北大学的领导、师生来三台走访,也会来此缅怀、凭吊。

回程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如果有机会,我要向研究生支教团的学长们学习,主动请缨,扎根基层,立足平凡岗位,争创不凡业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