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中小学课堂里,以导学案为载体和引领的课堂教学随处可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导学案陪伴着我国几轮课程改革,始终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今天,课程改革进入素养时代,梳理和提炼导学案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实践,同时,对标新课程审视存在的不足,做到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旺盛导学案教学的生命活力,推进新课标理念落地课堂,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减负提质、健康发展。
一、导学案教学的理念与优势
打破满堂灌,把“讲堂”转为“学堂”,是导学案教学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它具有3个“明显”优点:学生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明显增多;教师为学生学习的服务意识明显加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度明显提高。
从“学”的角度看——
“以学定教”的教学立场。导学案教学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让教于学,从而让课堂从“讲堂”回归“学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从这点来说,导学案成为翻转传统课堂的引擎,有效地促进了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落地。
“先学后教”的教学关系。导学案是一条线,它将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环节串联在一起,把原来的“先教”转化为“先学”,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后教”学生“自学”“议学”后仍然不能掌握的内容,提高了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多学少教”的时间分配。导学案教学秉持的核心理念是,好课堂不是教师“讲”的出彩,而是学生“学”的出彩。因此,教学中尽量缩短教师一次性讲授时间和一节课讲授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讨论,展示、练习和总结。
“以学评教”的课堂省察。教学反馈通常都在课后进行。但导学案教学的反馈是随堂进行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当堂反思教的不足,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预设。
从“导”角度看——导学案设计中,虽然教师“讲”得少了,但不等于教师的作用被弱化。相反,“学”得精彩源于教师“导”的精彩。导学案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明确具体的目标导向。导学案教学重视目标导学,让学生知道目标甚至参与到目标的设定中,这有助于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目标越是明确具体,越是能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
促进高频度的展示。导学案教学重视引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让学生“学习”听得见,看得见。这种让学生“说出来”“写下来”的“输出型”学习倒逼学生认真“阅读”与“聆听”。输出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再现与传递,其间有认知的加工与挑战,也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加强过程监控、及时反馈以及个别指导。布鲁姆说,“若要提高学习成绩,就要在集体教学中加入个别指导的部分,并加强反馈和修正”。导学案教学中,教师不是泛泛讲授,而是根据导学案中的疑难问题对少数学生予以针对性、个别化指导。
二、导学案教学的问题审视
导学案教学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核心素养时代,我们需要回到课程标准上来,对照新课标理念反思和审视其不足。
问题一:教材加工遮蔽了育人价值。导学案设计的背后是教师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许多导学案以占有知识和分数为价值取向,导致教材处理过于简单化,教材中“铸魂育心、立德树人”的育人资源在加工中流失。许多时候,导学案追求的“堂堂清”,清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不是学生成长中的“发展”点。
问题二:问题设计弱化了生活关联。导学案设计过度强化了书中的知识教学,误导学生把丰富多彩的学习窄化成为熟读教科书。学生“精”于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疏”于对真实性情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结果是,学生会解试题,但不会解决真问题,会做题,但不会做事。
问题三:只答不问损害了学习品质。导学案提出问题的主体是教师,回答问题的主体是学生。这种“师问生答”的问答模式,让学生处在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与唤醒,长此以往,容易损坏学生发现问题、批判质疑的宝贵品质。
问题四:短程训练降低了思维水平。导学案设计以课时为单位,是一个短程教学,训练的题型多为填空题、改错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缺乏开放性,答案是书上固定的,达成的主要是“记忆”“理解”“运用”的能级要求;“分析”“综合”“评价”等更高能级的训练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不到培养,从而把学习引向了肤浅和表面,学生的高阶思维得不到培养。
三、导学案教学的重建与创新
遵循课程标准,坚持问题导向,素养时代的导学案教学应抓住导学案设计这一关键环节,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建”与“创新”:
首先,提升导学案的价值立意。导学案不仅应该成为夯实“双基”的重要载体,也应该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设计过程中,要把师生的教学关系提升到“人”的关系上,树立为发展核心素养而“导”,为形成核心素养而“学”的理念。只有这样,导学案才能促进新课改理念落地课堂,迭代升级为学生铸魂育心、启智增慧的学习方案。
其次,创设导学案的真实情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说,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导学案设计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通过真实性情境的创设,克服文本与生活、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引导学生在学科探究活动中,走进生活,理解生活,进而创造美好生活。
再次,拓展导学案的生问空间。“学”到深处“问”自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作为“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上升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设计和拓展导学案的生问空间,自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努力把学生提问由零星点缀升华为课堂教学改进的价值追求,
最后,强化导学案的单元设计。离开课时支撑的单元易流于疏空,离开单元统领的课时会流于琐碎。当前,导学案设计要强化单元意识,借助单元统领和大概念引领,把传统课时改造为“单元导读课”“教读引领课”“单元融合课”“自学分享课”“反思训练课”等等,实现对传统课时教学的超越,促进知识内容的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