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看见更大的世界

■本报记者 周睿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0期(总第3805期) 导报三版

阅读是梯子,引导我们登上知识殿堂;阅读是小舟,带领我们遨游知识海洋。阅读,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在书中,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更大的世界相遇。

人间四月芳菲尽,正是读书好时节。对于青少年而言,“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创造未来无限可能的一把钥匙,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建立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的读物又该怎么选?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翻开书页,开启一场浪漫的亲子阅读之旅。

阅读非小事,人文素养在阅读中养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有学科学习的过程都是跟书打交道的,阅读成就学习力,而阅读的多少也常常决定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成为终身阅读者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黄下夏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也是一位儿童绘本阅读推广者,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她发现,有一些小学低段的孩子语言水平发展特别低,在刚入学时甚至很难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一些孩子直到中高年级都难以将一些长句子表述清楚,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以及自然观察和空间思维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并且很难通过后期的学习来弥补,而究其原因,这样的孩子大多没有学前阅读的经历。

阅读对学龄前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让孩子认识字,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语言、人际、数学、逻辑、运动、空间、观察等综合智能。孩子的智能发展主要依赖于语言,词汇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智能发展的水平。大多数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使用的是口语,词汇量是有限的,但书本不同,书本使用的是规范的书面语言,词汇丰富。“从婴幼儿时期就吸收大量书面词汇的孩子,其智能发展水平会远高于只掌握了少量口头语的孩子。”黄下夏说。

除了发展智能,阅读对孩子的精神也是有滋养作用的。儿童文学追求的是促进儿童心灵的自由成长,为丰富儿童的心性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在童年时期让孩子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储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从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和生命的精彩,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大量的人建立不了阅读习惯,就是因为没有培养出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习得的,这个兴趣是需要去建设的,有了阅读兴趣才能培养阅读能力。在成都开放大学教授苏文胜看来,阅读能力跟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阅读与学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思考,思考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通过看和读等感官去汲取人类文明演进中用文字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财富,人文素养也能在阅读、思考中养成。

“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阅读。”苏文胜说,人文素养是学科学习、事业发展的最核心的底层能力,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读杂书。历史类、名著类、人物类、哲学类、科幻类、童话类、神话故事类等书籍都可以让孩子读,比如,读《希腊神话》,能帮助孩子了解西方文化,读《堂吉诃德》《科学的历程》等,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人类文明史、科学史。

选对书籍,相信书的力量

家长张莉最近很苦恼,孩子都上小学高年级了,还是不爱阅读。平日里,她也很重视孩子阅读的事,书买了不少,老师推荐的、家长群里推荐的,她都买回来,可她买的这些书常常是放进书柜都吃灰了,也没见女儿翻一下。最近,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家长陪着孩子读一两本名著,张莉把四大名著都买齐了,可孩子翻了几页,愣是读不进去,就爱看些侦探小说、奇幻故事。实在没办法,张莉只好求助老师,老师给她支了一招——选择其中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其实对于一些文学名著,真正能读进去的孩子少之又少。黄下夏说,读名著是必要的,有时候老师也会根据拓展阅读需要,让孩子去读一读经典名著,但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阅读经验、个性特点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阅读名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要考虑到孩子当下的理解能力,针对不同的孩子选择适应他们阅读的书。“如果孩子此时读不进去某本书,说明他还没到和这本书相遇的时候。不同阅历带来不同的眼界、心境,现在读不明白的书,说不定过几年就能与它再次相遇。”黄下夏说。

常有家长会让黄下夏给某个年龄段的孩子推荐书目,每当这个时候,黄下夏都不会一概而论,按年龄段或者年级段推荐阅读书目,而是会仔细了解这个孩子的阅读经验和兴趣特点,个性化地为孩子量身定制阅读书目。“不是孩子到了某个年龄段就该读什么书,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能让他有兴趣读下去的书更重要。”黄下夏说,老师推荐的书孩子不喜欢也没问题,推荐书籍只是作为孩子阅读的一个参考和补充,更主要的应该是孩子的自主阅读,了解自己的阅读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去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书。

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段孩子,黄下夏建议让他们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比如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故事,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绘本。小学中高段以及初中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选书。这个时候家长要特别注意关注孩子之前的阅读经验,比如想让孩子读《西游记》,如果孩子之前没有古代章回体小说的阅读经验,他阅读这本书就会困难重重。这种情况下,家长就需要为孩子选择一本类似文体的,浅显、简短一些的书来过渡,比如《伊索寓言》《世说新语》等,读过这些书以后,再让孩子读《西游记》,困难就会小很多。

在选择书籍时,家长还要注意,有的孩子喜欢选择特定类型的读物或特定作家的书籍持续、重复地阅读。这样的阅读难以让孩子看到世界的广阔和多姿多彩。所以,家长既要关注孩子的阅读经验,同时还必须在选书的时候,在其经验之上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在孩子享受阅读时,家长不用太纠结他们读的书是否符合你的预期。”黄下夏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独特的感受,这些喜好与感受不一定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也不一定和父母一样,不必按着“必读书单”走。他们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侦探故事、有的喜欢神话传说、有的喜欢科学百科……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不喜欢读父母选的书,就急忙给孩子贴上“不爱读书”的标签。相信书的力量,给孩子足够多的选择,让孩子先享受阅读更加重要。

营造氛围,将书中场景运用到生活中

每天晚上1个小时亲子阅读时间、每月一次的家庭阅读分享会,这是陈程一家制订的阅读计划。每天的亲子阅读时间,一家人坐在一起,或各自读不同的书籍,或共同讨论书中有意思的情节,那一刻,是陈程觉得很温馨的亲子时光,不仅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收获融洽的家庭氛围和和谐的亲子关系。

陈程还常常将书中的一些场景运用到生活中。在女儿读幼儿园时,陈程和女儿一起读了《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之后,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母女俩会采用书中一问一答模式,用重复的韵律和节奏展开对话。“穿蓝色连衣裙的妈妈,穿蓝色连衣裙的妈妈,你在看什么?”女儿问。陈程回答:“我看见一棵绿色的树在看我。”“绿色的树,绿色的树,你在看什么?”女儿接着问,陈程便回答:“我看见一朵粉红色的花在看我。”……一路上,母女俩一直这样进行观察和对话,有时也会交换角色,既练习了语言,又学习了新的词汇,还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上学路也变得非常有趣。

阅读之后,将书中场景运用到生活中是特别好的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方法。苏文胜也常常和儿子进行这样的尝试。比如,看《纳尼亚传奇》时,苏文胜和儿子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方式,看着封面上画的4个主人公,一个个回忆故事里头每个人的特点,发生了什么惊险的场景,两人各说一个,在回忆和讨论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时,书中的波洛侦探破案时有一个重要场景,他和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进行了一次一对一的谈话。那个谈话的场景,苏文胜和儿子一起演绎了一番,“你是什么职业?”“你为什么来坐这趟车?”“事件发生时你在干什么?谁能给你证明?”……在问和答的两个不同的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反应,思辨力和想象力随之养成。

“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家长花时间去陪伴的,带着孩子去图书馆、书店,在家里建图书角是家长必备的一门功课。”苏文胜说。在家中营造一个阅读的氛围,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位置放上鲜花,摆上一盘小点心,开始亲子阅读,这样的仪式感会让孩子更容易进入状态,更容易爱上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还要和孩子去探讨问题,交流问题,随时关注孩子的反应,及时给予孩子反馈。黄下夏认为,亲子阅读中交流和讨论必不可少,但家长要注意,在交流中不要过多给孩子提问题。有研究证明,被提问的人是很容易紧张的,生活经验欠缺的孩子,尤其如此。如果家长不断地打断故事情节,给孩子提问,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去记住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魅力,更不会跟主人公共情。这样既影响了阅读的快乐,又不利于故事带来的同理心的培养。

“试想一下,如果你看电视的时候,得不断地去记这个电视画面上有几座房子,每座房子各是什么风格,房子里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你还会有兴趣继续看下去吗?”黄下夏说,讨论是分享阅读时产生的困惑、喜欢的场景和人物,帮助孩子去重新审视文本,同时也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处在这样的阅读、讨论、思考的状态里,孩子学会阅读,享受阅读,爱上阅读都不是难事。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