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

■本报记者 周睿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3期(总第3808期) 导报三版

临近毕业季,幼小衔接又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但这个转折不是让儿童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他们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

幼小衔接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如何树立科学的衔接观,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关键时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日前,在四川省教育学会2022—2023学术年会上,北京市大兴七幼春田园执行园长刘洪波、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友红、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孔繁荫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做法。

幼小衔接,从养成良好品德开始

当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仅面临着学习样态的转变,更是他们对自我、对生活、对社会认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在身心情感、行为习惯、社会适应、学习能力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在北京市大兴七幼春田园执行园长刘洪波看来,无论是身心情感、行为习惯还是社会适应、学习能力,其中都蕴含着品德的内容,良好的品德素养是帮助孩子走向小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良好品德养成,应该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建立积极和谐的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让幼儿生成爱父母长辈、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

刘洪波以大兴七幼的晨间活动为例,介绍了如何在品德养成中促进幼小衔接。晨间活动是幼儿入园后的第一个活动,能为幼儿即将到来的一日游戏、生活和学习做好准备。为了解决晨间入园时间长、突发事件多、活动形式单一的现状,大兴七幼将晨间活动聚焦到入园签到、自我服务和晨读等形式上。比如,晨间签到,让幼儿尝试书写简单的数字和符号,尝试书写自己的名字,将名字填入相应的日期栏,自主记录到园时间,从而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日期、星期,增强时间认识和计划能力。而这些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小学生的必备能力。

从幼儿到成为小学生,是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的一个转折,因此,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也很重要。刘洪波说,家长要减少代替,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负责人,比如让孩子从整理自己的书包开始,学会对自己负责,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还可以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现象,和孩子展开辨证讨论。矛盾现象是培养品德的关键时机,比如针对“想不想上小学”的问题,家长可以组织几个孩子一起模拟一次辩论赛,了解孩子对小学的看法和态度,在辩论过程中孩子也能学会调节自我情绪,听取同伴的想法,今后遇到问题也能更加主动思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计划,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这样,孩子才能在进入小学后,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时间,适应小学生活的变化。

品德启蒙不仅是为了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更是唤醒和培育幼儿心中的真善美,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幼小衔接一定是指向终身的习惯培养,包括时间观念、生活习惯,还包括人际交往、基本礼仪等。”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友红说,拥有良好的习惯,成长才有规范。

入学准备,衔接课程来助力

作为省级幼小衔接试验区,宜宾市借助课题研究,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课程建设、游戏活动等入手,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全方位地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我们通过园校联合教研、主题研讨等形成幼小联系机制,加强幼儿园与小学双方教师在活动开展、课程建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推动幼儿园与小学学段互通、内容互融。”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孔繁荫介绍,各试点园还结合本园实际探索了游戏活动和有效衔接相互融合,创设游戏环境,优化游戏课程,丰富一日生活,将入学准备渗透到保教工作的全过程。

小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陌生又充满向往的地方,在每个孩子心中,小学可能有着不同的模样。宜宾市虹桥幼儿园打造了“我拍了拍小学”课程,让幼儿在探秘小学生活的过程中,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去年,该课程入选“教育部优秀幼小衔接案例”,成为全国6个入选案例之一。

孩子们的小学初印象是什么?上小学孩子们有哪些担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孩子们对小学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对小学的“课间十分钟”特别感兴趣,“我拍了拍小学——课间十分钟”课程由此诞生,一场探秘之旅也由此展开。

孩子们对“课间十分钟”进行了大胆猜测,有的说,课间是小朋友的休息时间,一直上课会很累;有的说,课间就是让小朋友出去玩;还有的说,上完课需要运动一下,不然眼睛会痛。……大胆猜测之后,孩子们用沙漏、计时器等工具,感受了十分钟到底是多长时间。有了初步的时间观念,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课间十分钟”可以做什么,于是,孩子们展开了小组讨论和亲子大调查,迫不及待地制订好自己的课间计划。“我的‘课间十分钟’要上厕所、喝水、玩玩具、跳绳”“我的‘课间十分钟’要整理学到的内容、打篮球、打乒乓球。”……孩子们制订的计划可以实现吗?要知道答案,当然得体验一把。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三五成群,开始体验“课间十分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体验结束后,孩子们第一时间和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我打了篮球,还跳了绳,感觉好累。”“我把活动安排太多,都没时间上厕所了。”……分享之后,孩子们对自己的课间计划进行了反思,最后他们得出结论:“课间十分钟”最重要的是要上厕所、喝水,然后是准备好学习用品,剩下的时间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幼儿园是以游戏化学习为主,但走向未来的一定是基于思维的持续学习。在孔繁荫看来,幼儿园和小学开展联动教研,设置衔接课程,让幼儿走进小学课堂,和小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自己去感受和比较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自己去探索小学生活的奥秘,这样的体验和探究,加深了孩子们对小学的认识,为他们适应幼儿园与小学的变化做好了充分准备。

精心呵护,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幼小衔接是解决不适应吗?要解决的是正常的不适应还是不正常的不适应?衔接解决的只是不适应吗?张友红抛出3个问题,而要回答这3个问题,就得厘清幼小衔接的关键问题。张友红认为,幼儿园和小学一直在强调幼小衔接,但是目前的衔接,还时常流于表面,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还缺乏深度联动,衔接的关键问题尚未精准聚焦。

“我觉得小学应该主动一些,应该把幼小衔接作为小学办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因为准确把握好儿童来路,才能更好地找到儿童去路,引导儿童成长的出路。”张友红说。

幼小衔接要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小学一年级开展必要的入学适应教育是必须的,一年级开设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等课程,能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张友红发现,有一些一年级孩子,每天带水到学校喝,可带来的水是多少,一上午的课程结束后,杯子里的水还是多少,没有老师提醒,他们便会忘记喝水这件事,这就需要生活适应课程的介入。

适应是衔接的必须,但衔接不仅仅是解决适应的问题。张友红说,“拔节总有新生的欢喜,也有不适应的阵痛。从幼儿园游戏化学习为主过渡到小学对综合学习的要求,从保育式的学习过渡到自主性的学习,面对新的要求、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孩子不适应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到了某个节点,孩子自然就会适应,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只需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保障或指导就行。”

张友红也提醒家长,正常的不适应无需焦虑,但不正常的不适应就要引起重视了。孩子不正常的不适应很大程度上是成人带来的,包括幼儿园、小学老师,也包括家长。比如,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线上,于是大量地让孩子提前学习,以至于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进入小学后没有太大的学习愿望。这样的不适应才是我们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幼小衔接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儿童终身成长的问题,未来,孩子们还会面临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幼小衔接只是第一步而已。“走好第一步更要走好每一步。从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家长更能从容淡定地看待阶段性问题,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做到不急不躁。”张友红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