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诗和远方

■和智楣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4期(总第3809期) 导报四版

清晨出发,抵达省城时,已是夜里近十点,淅沥的雨伴随了整整一路,省城的马路上都是积水,一片泥泞。

我和母亲挤在人群中,辗转坐上开往宾馆的公交车。待坐稳后,因为疲惫,我开始感觉所有的湿气都从四面八方涌来,有些瑟瑟发冷。

然而,坐在身旁的母亲却神情异常激动,仿佛发光的脸庞在雨夜迷蒙的城市霓虹中显得醒目而又耀眼,欣喜的目光一直在车窗外的景象里不停地穿梭。忽然,母亲兴奋地转过身问我:“女儿,你知道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吗?”母亲的话问得有点唐突,我一时答不上来。于是母亲笑着说:“我最高兴的是认识字,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母亲接着说:“村里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包括你的几个姑母和小姨,因为不认识字,从小到大都不敢出远门,永远只在村子里转悠,我却哪里都敢去。”

我有些意外,事实上待回过神来后,对于母亲刚才的问话,我已经可以找出无数种自认为更贴切的答案,可唯独没想到会是这个。顷刻间,往事一幕幕浮出脑海,我突然觉得从未如此接近过母亲的内心。

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辈人,母亲有着那个时代的女性具有的所有传统形象:勤俭、善良、包容、忍耐、坚韧、体恤。为了丈夫和儿女,母亲的一生甘愿奉献自己,在外工作挣钱补贴家用,回家烧饭、洗衣、缝补、带孩子,操持各种家务,每一天都是辛苦和烦琐的重复。

在我的眼中,从小到大,母亲都是没有任何需求的存在,可唯独对知识,却有着近乎执拗的渴求。小时候,我听得最多的都是母亲对知识的向往。在母亲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知晓了母亲因为家里穷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迫辍学的辛酸往事。直到母亲16岁时,才通过国家招工招干的政策,离开出生后就一直待着的小山村,独自来到印刷厂当了一名工人。也就从那时起,几乎是文盲的母亲开始学习认字,买来字典和书,每天上班排版时,向同事学认字,下班后在宿舍,边查字典,边看书学习,几年下来,竟慢慢学会了简单的看书、写信。

后来,母亲遇到了靠着读书走出农门的父亲,结了婚,有了我和弟弟,却依旧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年过而立时,深陷中年繁杂生活的母亲,硬是凭着心底里那股对知识的迫切渴望,到会计函授中专班上学,边工作、边做家务、边学习,艰难地拿到毕业证书,并在单位一直从事财务工作直到退休。

现如今,退休多年的母亲因为老花眼的干涩和诸多不适,早已鲜少看书学习,但她常会出门旅行,选择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毫无疑问,相比那些至今仍留在小山村的小伙伴们,母亲是幸运的,走出山村后的她不但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机会,还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也正因为深知这份幸运的难得和珍贵,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一次次抵达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此刻,看着湿冷的雨夜里母亲被陌生城市的灯火照亮的脸庞,想起那些年,母亲曾经有过的努力和坚守,我突然明白了母亲刚才所说的最高兴的事是什么,那里面有母亲的梦想、母亲的向往、母亲的追求,收藏着母亲一辈子的记忆。我不禁由衷地为母亲感到骄傲和自豪,期待着她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走得远一些、更远一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